《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会5个会认字和7个会写字,掌握“张冠李戴、恍然大悟、深奥、囫囵吞枣”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学习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高尚品质。4、练习给各段加小标题学习重点:领会文中事例的深刻内涵,练习加小标题。学习难点:理解“四周围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等句子的含义。教学课时:两课时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提问导入,引向课文中心他的伯父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二、细读课文、探究理解。将不懂的词句画出,认为写得精彩的句子做上记号。师巡视,收集学生画出的词句,有选择地板书在黑板上。三、精读课文,读中领悟你读懂了吗?来展示一下你们是怎样读懂的。1、朗读第一自然段。(1)指名朗读,师耐心指导,指名读。(2)重点读:A“追悼”是什么意思?师生分组读来理解词意。B“吊唁”的与意思“追悼”的区别,并体会情感。2、读鲁迅先生的第一个故事。(1)指名读,纠正、指导。(2)“爱抚”的意思?比较“爱抚”与“爱戴”。(3)细读重点:A“老实说……乱说一气”理解“囫囵吞枣”B“听了伯父这句话……马马虎虎了”,为什么有这样的效果?从读中理解“囫囵吞枣”及改正错误的原因。(4)师述:临走时送我两本书,多关心爱护我啊!想到这里,望着伯父的遗体,再也得不到伯父的爱抚,多么伤心啊,请同学们再读“我呆呆地望着……掉下来”这句话。3、读鲁迅先生的第二个故事(1)文中“—”表示什么,读出来(分组读)(2)大家笑什么?(出示小资料,理解句子“四周……碰壁吗?”小资料:当时的社会非常黑暗,劳动人民过着饥寒交迫暗无天日的悲惨生活,鲁迅先生写了许多文章,抨击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揭露旧社会的罪恶,号召人民奋起反抗,引起反动派的极度恐慌,他们千方百计地查禁鲁迅的作品,不允许发表,而且对本人进行了残酷的迫害。(3)师述:当时社会太黑暗了,他就写文章揭露它,敌人要杀害他,他用了100多个假名字发表文章和敌人展开巧妙的斗争。伯父说话多有意思,多风趣啊。想到这里,望着伯父的遗体,再也得不到伯父的爱抚,多么伤心啊,我们再读“我呆呆地望着……掉下来”这句话。4、读鲁迅先生的第三个故事(1)读书要前后联系,你知道“饱经风霜”的意思了吗?说说你是怎样从文中读懂的?(2)师述:通过上面的理解,我们就明白了,鲁迅救了车夫,本应该高兴的他,却为什么他的脸上那么严肃,还深深地叹了一口气的原因了。5、读鲁迅先生的第四个故事师述:鲁迅先生过世后,周晔在女佣人那里听到一件事,我们就会更明白鲁迅为什么叹气。请读阿三的话。(1)听了这件事,周晔从内心发出……(学生读出最后一句话)(的确,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我别人想得多。)(2)“别人”指哪些人?在课文中指哪些人》?师述:不仅“我”还有广大劳动人民,广大少年儿童。伯父去世了,所以去吊唁的有工人、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为什么那么多人爱戴鲁迅先生呢?(板书:为什么得到爱戴?)(3)生朗读“的确……想得多”(板书这一句)6、齐读第一段,总结(1)师述:鲁迅先生的一生都在为别人着想,对人民他俯首甘为孺子牛,对敌人,他横眉冷对千夫指,他以自己伟大的人格赢得人民的无限爱戴,1936年10月,当他为中国人民耗尽最后一滴心血的时候,永远地离开了人们,让我们回到60多年前的那个令人悲痛的日子,去殡仪馆看看万众哀悼的场面吧。(2)齐声读第一段。在自悟中读书,展示读,就是让学生自读自思中的领悟展露出来,让老师能发现学生在自学中欠缺、不够的地方,只有学生多读书,认真思考了,才能读懂,让学生自主地读,教师才能从学生的读中引导,读出气势、情味、韵味,达到和作者情感契合共鸣,从而悟出文字后面的深厚意蕴和情感。在读中注意不讲术语,多引导多一些情趣,不机械解释字词义,在本课教学词语都是在读中理解的,采用比较、揣摩、读句归纳,体会等方法,使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超越了词典的解释。(3)在感受中读书。在本节课有五次,对每个小故事中的重点词语、句子、时代背景理解了之后,为了使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