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案一、教学内容本部分主要讲凸透镜成像规律。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方面的目标是: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2.过程与方法方面的目标是:①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②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3.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是:①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②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和理解。2.难点:在科学探究中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进而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四、教法探究性教学法。五、课时安排:1课时六、教具:凸透镜、带刻度的支架台、蜡烛、光屏七、教学程序(一)复习引入1.引导学生复习上次课内容,上节课分别讲到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各自成像的特征,让学生回忆他们各自成像的特征。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投影仪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2.总结,提出问题: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使用的都是凸透镜,为什么会成不同的像呢?由此引出本课: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二)实验及记录1.展示并介绍实验装置,让学生明白实验目的、实验方法。2.讲述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相关的知识:(1)介绍实验时,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中心要大致放在同一高度。并示范调节凸透镜和光屏的高度,使它们的中心与蜡烛火焰大致在同一高度,在光屏上找到像;(2)引导学生观察物、镜不动,光屏前后移动时,光屏上所成像会变模糊,通过观察学1生感悟到物、镜一定时,清晰像的位置是一定的,为学生实验做好铺垫,教师再示范光屏上成清晰像的操作要领;(3)描述成像过程中像的特征:①所谓放大和缩小是指像的大小和物体的大小比较;②变大、变小是指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不同时,像与像的大小比较;③像的正立、倒立是指像的上下位置与物体的上下位置是否颠倒;(4)如何观察虚像,可以示范当物由远及近靠近凸透镜时,光屏无论怎样移动都不成像,这时把眼放在光屏这一侧,透过凸透镜观察蜡烛,成虚像,与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相同。3.介绍实验步骤。①将凸透镜给定的焦距填入实验记录表格中。②把蜡烛放在离凸透镜尽量远的位置上,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蜡烛在屏上成一个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立或倒立,分别测量物体与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并将结果填入实验记录表格中。③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同时移动光屏,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立或倒立,分别测量物体与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并将结果填入实验记录表格中。④继续把蜡烛向凸透镜靠近,直到光屏上得不到蜡烛的像。此时,把眼放在光屏这一侧,透过凸透镜观察蜡烛是否成像及像的情况,测量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并将结果填入实验记录表格中。⑤重复步骤②③④。4.根据所给实验器材,把学生分为若干组,给各大组焦距不同的透镜。学生依照上面介绍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并将观察到的现象和测量数据填入实验记录表格中。要求至少测出八个记录。“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实验数据记录F=cm实验次数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u(cm)像的性质像到凸透镜的距离V(cm)大小正倒虚实123456782此过程中,教师巡视辅导,纠正学生的错误操作。(三)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1.引导组织学生分析实验数据,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①让组内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讨论、交流,试着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②让组与组之间对各组的总结进行讨论、交流,相互修改、补充,进一步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进行完善。③全班进行交流、总结(学生代表发言,其他学生补充)。此过程中,提醒学生注意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和凸透镜的焦距的比较。2.对学生的发言予以肯定与鼓励,并根据学生的回答,以表格的形式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进行点拨、补充和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物体的位置u像的位置v像的特点应用或备注u﹥2f2f﹥v﹥f异侧倒立、缩小的实像照相机u=2fu=2f异侧倒立、等大的实像实像大小的转折点2f﹥u﹥fv﹥2f异侧倒立、放大的实像幻灯机、投影仪、电影机U=f无不成像虚像、实像的转折点U﹤f同侧正立、放大的虚像放大镜、显微镜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