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阅读,了解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保存完整的特点,以及它的形成过程。2、读准“骼、椎、颌、趾、炙、砾、淤”读音,理解“有气无力”“发掘——发现”“挖掘——发掘”的意思。3、找出课文推力内容,根据内容说说这样想的依据。4、引导学生体会课文先介绍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的样子,再推向它形成的过程,最后说它被发现、发掘、命名的经过,引导学生体会这样写的好处。教学重点:了解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变成化石的情景和依据。弄清课文的叙述顺序。教学难点:运用推理想象,对琥珀形成的情景进行推测并有条理地表达出来。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目标:1、学会12个生字,理解“骨骼、昂首阔步、炙烤、椭圆、有气无力、挣扎、惊恐、腐烂、挖掘、一瞬间”等词的意思。2、了解文章主要内容,提出不懂问题。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去过北京自然博物馆吗?那里有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那么这具象化石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它的来历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学习课文,板书课题:1黄河象。二、自由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出示要求:(1)读准字音,拿不准的可查字典或请教同学和老师。(2)画出带有生字的生词;反复读一读并试着理解。(3)思考这篇课文讲了什么?2.小组内交流讨论。3.全班交流,资源共享。(1)出生读课文,拿不准的字音和不理解的词可由学生提出,其他学生帮助,教师适时引导点拨。易读错的音:椎、簇、蒿易错偏旁:尸(独体)骼(骨)形近字比较:骼椎砾椭址、颌炙象胳稚烁随趾额炎像扯(2)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这篇课文讲的是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的骨骼化石。它是一九七三年在甘肃省发现的。科学家依据象化石假想了它的来历。)三、练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标号序号)四、学习生字词1.读带有生词的句子,将生词多读几遍。2.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生词,指名读并加以理解。有气无力:无精打采的样子发现:经过研究、探索,看到或找到别人没有看到的事物或规律发掘:把脉擦的东西挖出来。挖:掘,挖昂首阔步:昂:扬、形容昂着头,迈着大步,意气风发,无所畏惧的前进。腐烂:有机体由于微生物的滋生而破坏3.指导书写。五、提出不懂得问题六、作业1.熟读课文。2.学写生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