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1.《槐乡五月》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教师引导以及自主探究,能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通过联系上下文、品词析句的方法,深入体悟课文的内容,感受槐乡五月的香味、趣味和情味。(第一课时重点感受香味)3.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感受槐乡五月的景美、花香、童欢。通过教学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继续深入与文本的对话,品味文字,品味其中的趣味和人情味,品味这属于孩子的季节。教学难点理解感悟“是槐乡孩子的季节”。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依标预习学生自主预习教师导学1.读一遍课文,遇到不会读的字,通过课后生字表或查字典把字音读正确,如果遇到多音字,可以做些深入的研究,如果遇到平时容易读错的字,记下来与同学交流。遇到不理解的词语圈下来,先联系上下文读读,如果理解了就继续读下去,如果还是理解不了,就查查词典,注意积累四字词语。(尝试完成《伴你学》1、2小题)2.标出课文自然段,再读一遍课文,根据第3小题,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结合课文,尝试写写课文的主要内容。(尝试完成《伴你学》4、5小题)3.再默读课文,把自己不理解的地方、不明白的地方、读不懂的地方画下来,多给自己提些问题:文章具体描绘了槐乡五月的哪些美?读后总的印象如何?4.学生课前自助完成“导学案”。1.设计学案:结合《伴你学》中“我探究”栏目,布置学生预习,为学生设计“导学案”,让学生通过自助建构,尝试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并尝试自己学会生字词。根据提示理清课文写作顺序,尝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2.了解学情:课前或课中查看学生完成“导学案”情况,了解学生预习情况。二、互动交流学生互动交流教师导学1.学生小组交流。学生全班交流。2.出示生字,自主识写。(1)按读音规律排列并出示生字。A、学生发现规律,自主认读。B、带字入词,再次认读。(2)按书写规律重新排列并出示生字。A、启发学生寻找规律并交流。1.同学们,课前大家通过预习,完成了“自助预习展示单”。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交流一下。2.组织小组交流。教师巡视,了解同学们认为有价值的提醒与有价值的问题。3.组织全班交流。按照展示单的顺序,让学生提出需要提醒同伴注意的地方,教师组织学生相互补充,尽可能通过互助的形式达成教学目标。在指导学生读时,注意标点符号的停顿,如B、相机引出四个写字结构“左窄右宽”的动词,用动作区分“挎、摆、拌、炒”,书写这四个字。3、出示二类字及难读的字词,检查学生认读情况(以游戏“比比谁的反应快”形式进行)。最后,引出“山山洼洼,嗡嗡嗡”这两个结构特殊的词。4、指名读课文,并要求学生再找找文中出现的其余结构特殊的词语。5、组织学生交流初品文章后积累的结构特殊的词语,相机指导:(1)山山洼洼、坡坡岗岗A、老师板画“山、洼、坡、岗”,让学生接着板画“山山洼洼、坡坡岗岗”。B、请学生结合眼前绘出的景象和脑海中出现的景象读好这两个词C、带词入句,读出自己的体悟(引导学生从范围之广感受槐花之多)。(2)文中几个ABB式的词语。A、学生汇报,出示这些词。B、读着这些词,你都有什么感受?是用什么感受的?(学生畅所欲言)破折号、分号、省略号等。(老师结合学生发言板书──香味)三、合作解疑学生合作解疑教师导学1.学生根据话题自助学习课文。2.交流阅读感受:预设1: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三句描写景美的句子。(1)品味“槐乡的山山洼洼……一片白茫茫。”(生说喜欢的原因)是呀,槐花不仅像初降的瑞雪那样白,还像初降的瑞雪那样多呢!多美的槐花呀,让我们美美地来读一读。(2)品味“有的槐花抱在一起……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生交流)在你的眼中,你又觉得槐花像什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3)品味“嗡嗡……”,小蜜蜂……“啪啪啪……”孩子们……“嗡嗡嗡”是小蜜蜂的语言,猜猜,小蜜蜂在说什么?从孩子们“啪啪啪”的脚步声中,你又听到了什么?浓浓的花香还把谁引来了?一起再读读,感受一下诗一样的韵味。(4)品味“中午……都浸在香海中了。”(三个香渐大出示)是啊,一个比一个香,一个比一个浓,把这种感觉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