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2原子结构•知识点一电子的发现•——知识回顾——•1.1858年德国物理学家较早发现了气体导电时的辉光放电现象.德国物理学家研究辉光放电现象时认为这是从阴极发出的某种射线引起的.所以他把这种未知射线称之为阴极射线.普吕克尔戈德斯坦•2.对于阴极射线的本质,有大量的科学家做出大量的科学研究,主要形成了两种观点.•(1)电磁波说:代表人物,.认为这种射线的本质是一种电磁波的传播过程.•(2)粒子说:代表人物,.认为这种射线的本质是一种高速粒子流.赫兹汤姆孙•3.美国物理学家密立根利用油滴实验测量出电子的电荷量.密立根通过实验还发现,电荷具有量子化的特征.即任何电荷只能是e的整数倍.•电子的质量:m=kg,电子的电荷量:e=C.9.1×10-311.6×10-19•——要点深化——•英国物理学家汤姆孙在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了电子.实验装置如图1所示.•图1•从高压电场的阴极发出的阴极射线,穿过C1C2后沿直线打在荧光屏A′上.•(1)当在平行极板上加一如图所示的电场,发现阴极射线打在荧光屏上的位置向下偏,则可判定,阴极射线带有负电荷.(2)为使阴极射线不发生偏转,则请思考可在平行极板区域采取什么措施.在平行极板区域加一磁场,且磁场方向必须垂直纸面向外.当满足条件qv0B=qE时,则阴极射线不发生偏转.则:v0=EB.•(3)如图2所示,根据带电的阴极射线在电场中的运动情况可知,其速度偏转角为:•图2tanθ=qELmv02,又因为:tanθ=y(D+L2),且v0=EB.则:qm=Ey(D+L2)B2L,根据已知量,可求出阴极射线的比荷.•——基础自测——•一种测定电子比荷的实验装置如图3所示.真空玻璃管内,阴极K发出的电子经阳极A与阴极K之间的高压加速后,形成一细束电子流,以平行于平板电容器极板的速度进入两极板C、D间的区域,若两极板C、D间无电压,电子将打在荧光屏上的O点,若在两极板间施加电压U,则离开极板区域的电子将打在荧光屏上的P点;若再在极板间施加一个方向垂直于纸面向外、磁感应强度为B的匀强磁场,则电子在荧光屏上产生的光点又回到O.已知极板的长度l=5.00cm.•C、D间的距离d=1.50cm,极板区的中点M到荧光屏中点O的距离为L=12.50cm,U=200V,B=6.3×10-4T.P点到O点的距离y=3.0cm,试求电子的比荷.图3•解析:当CD间既有电场又有磁场时,由电子做直线运动可知,电子所受的电场力与磁场力大小相等.设电子经电场加速后的速度为v0.qv0B=qUd,则v0=UBd=2.12×107m/s到达极板右边缘时,电子在竖直方向飞行的距离为y1=12ayt2=qUl22mdv02在竖直方向的速度为vy=ayt=qUlmdv0•答案:1.61×1011C/kg电子飞出到达P点时,在竖直方向经过的距离为y2=vyt=qUl(L-l2)mdv02y=y1+y2,解得:qm=1.61×1011C/kg•知识点二原子的核式结构•——知识回顾——•1.汤姆孙通过对的研究发现了电子,说明原子也是可分的.•2.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金箔,发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沿原方向前进,α粒子发生较大角度偏转,极少数发生大角度偏转,达到180°而反向弹回.阴极射线绝大多数少数的个别的•3.卢瑟福提出原子核式结构学说: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它集中了原子的和几乎全部.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绕核旋转.从α粒子散射实验可以估计出原子核的大小约为m.原子核全部正电荷质量10-14•——要点深化——•1.α粒子散射实验•(1)实验装置:如图4所示.•图4•(2)实验条件:金属箔是由重金属原子组成,很薄,厚度接近单原子的直径.全部设备装在真空环境中,因为α粒子很容易使气体电离,在空气中只能前进几厘米.显微镜可在底盘上旋转,可在360°的范围内进行观察.•(3)实验结果:α粒子穿过金箔后,绝大多数沿原方向前进,少数发生较大角度偏转,极少数偏转角度大于90°,甚至被弹回.•α粒子的大角度散射现象无法用汤姆生的原子模型解释.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揭示了:①原子内部绝大部分是空的;②原子内部有“”一个很小的核.•2.原子的核式结构•卢瑟福对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于1911年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做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所有的质量都集中在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