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地图•要点一地图上比例尺的大小•1.比较:即比较两个分数值的大小,由于比例尺的分子为1,因此只需比较分母即可,分母越大,比例尺越小。•2.与图幅、内容的关系:比例尺的大小影响着图幅的大小、代表着实地距离的长短和内容的详略。一般而言,比例尺越小,表示缩小的程度越厉害,因此图幅就越小,表示的内容也就越粗略。正因为如此,在绘制地图时要选择适宜的比例尺:在绘制较小范围的地图时(如学校平面图等),一般宜选用大比例尺,而绘制大范围地图时,宜采用小比例尺。•3.变化:将比例尺扩大至原来的N倍或将比例尺缩小到原来的1/N,只需将原比例尺乘以N或I/N即可,注意比例尺变化后,如果表示的范围不变,则原图所表示的面积将呈N2倍或(1/N)2的变化。•要点二地图上方向的确定(重、难点)•地图上方向的确定,是正确读图的基本技能之一,在高考命题中占有重要地位。分三种情况:•1.在有经纬网的地图上判读•(1)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特例:南、北极点只有一个方向。•(2)同一纬线上的两点只有正东正西的关系;同一经线上的两点只有正南正北的关系。•(3)若两点既不在同一经线上,也不在同一纬线上,分两步判断:•①根据经度和地球自转方向确定东西方向。东经增加的方向为东,西经增加的方向为西。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是东方,逆着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西方(“”遵循原则:劣弧定向,即根据两点小于180°范围内判断)。•②根据纬度高低确定南北方向。北纬增加的方向为北,南纬增加的方向为南。•2.在有指向标的地图上判读•根据指向标确定方向。指向标的箭头一般指向北方。•3.在既无指向标又无经纬网的地图上判读•遵循“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规律。•特别提醒•野外辨别方向:•①利用北极星判定方向:•北半球北极星正对的下方为北方。•②利用日影判定方向:•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物体影子最短时指向北方。春秋分日,日出时,物体影子朝向西方;日落时,物体影子朝向东方。北半球夏半年,日出时物体影子朝向西南,日落时朝向东南。北半球冬半年,日出时物体影子朝向西北,日落时物体影子朝向东北。•③利用树木年轮定方向:•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同一棵树,向南一面,年轮稀疏;向北一面,年轮密集。•④利用手表定方向:•在北半球,把手表平置,时针指向大阳方向,在中午12点以前,按顺时针,时针与12点的刻度线之间所成夹角的角平分线方向为正南方;在中午12点以后,按逆时针,时针与12点刻度线之间所成夹角的角平分线方向为正南方。(手表所示时间应为地方时)•要点三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特征(重、难点)•1.同线等高•在同一幅等高线图上,同一条等高线上各点的海拔高度(又称高程)相同,且都以海平面作为基准。•2.等高距全图一致•等高距是指相邻两条等高线之间的绝对高度之差。例如三条等高线的海拔为500米、600米、700米,则等高距为100米。同一幅等高线图上的等高距相同。•3.等高线为闭合曲线•等高线是闭合的曲线,无论怎样迂回曲折,必环绕成圈,但在一幅图上不一定能显示出其全部闭合状态。•4.两条等高线一般不能相交•在一般情况下,同一地点不会有两个高度,所以等高线一般不相交、不重叠,只有在垂直耸立的峭壁悬崖,等高线在图上才显示为重合状态。•5.等高线疏密反映坡度缓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度缓,密集表示坡度陡,间隔相等的地方表示坡度均匀。•6.等高线与111脊线或山谷线垂直相交•等高线穿过山脊线(或分水线)时,山脊线两侧的等高线略呈平行状;等高线穿过河谷(山谷线或集水线)时,向上游弯曲,成反V字形。•7.示坡线表示降坡方向•示坡线是与等高线垂直相交的短线,总是指向海拔较低的方向,有时也叫降坡线。•8.几条特殊的等高线•0米等高线表示海平面,也表示海岸线;200米等高线可以区分平原和低矮丘陵;500米、1000米等高线表示低山丘陵和高原;2000米、3000米等高线反映中山和高原;4000米等高线反映高山和高原等。•特别提醒•①相邻的两条等高(值)线的数值关系可以同值,也可以相差一个差值(大于或小于)。•②等高(值)线数值向相反方向变化的转折处,必须出现在两条同值线之间,而不能出现在某条等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