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教材分析与教法建议教研中心:袁森林教学内容•染色体组型:分析方法、目的•常染色体与性染色体:概念•XY型性别决定:原理、图解、生物种类•ZW型性别决定(简介)•伴性遗传:概念、发现、病因、五种基因型、6种婚配方式关于伴性遗传,教材中以一个遗传学的经典实例——人类的红绿色盲为例,讲述了伴性遗传的主要婚配方式和伴性遗传的规律。考虑到这部分教学内容实质上是基因分离定律的知识在性染色体遗传上应用,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所以,在正文中只讲述了四种主要伴性遗传方式中的两种,其他两种要求学生自己写出来。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染色体组型的分析方法,理解XY型性别决定方式和伴性遗传现象,掌握伴性遗传的规律。2.通过对人类男女染色体组型示意图的对比、观察,XY型性别决定图解以及色盲遗传图解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同时获得研究伴性遗传问题的方法;通过遗传习题的训练,使学生掌握伴性遗传的特点,应用遗传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熟悉解答遗传问题的技能。3.通过了解X染色体上的致病基因与人类遗传病的关系,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结婚的意义,理解该项法规的科学基础。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1)XY性性别决定方式(2)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伴性遗传的规律。(3)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现象与遗传基本定律的关系。(4)从现象出发,运用遗传定律去分析、推论伴性遗传现象,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方法训练。2.教学难点(1)人类红绿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及伴性遗传的特点。(2)科学的思维方法的训练[解决办法](1)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分析色盲遗传图解,根据各种婚配子女基因型和表现型及其比例,揭示伴X隐性遗传的一般规律。(2)通过讲解例题和练习,应用伴性遗传原理解决特定情境中的新问题。教学方法讲授、谈话、讨论、练习相结合教具准备人类男女染色体组型示意图,X和Y染色体的对应关系图。XY型性别决定图解,色盲检查图,关于色觉的四种婚配情况的汇总图解。“人的性别决定”录像资料。多媒体教学设备。学生活动设计1.授课前可组织课外活动小组的学生进行色盲普查,并对色盲患者作家谱调查。2.让学生在图中找出男女染色体组成的区别,认识性染色体的作用。3.分析XY型性别决定方式,提出问题,让学生运用刚学过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4.引导学生动手写出色盲遗传的几种婚配的遗传图解,分析总结色盲遗传的特点。5.通过课堂提问,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和归纳小结。教学过程设计本课题参考课时为二课时。一、引入的设计由自然现象发现和提出问题:1.生物界普遍具有的生殖方式是什么?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新个体发育的起点是什么?2.同样是受精的卵细胞,为什么将来有的发育成雌性个体?有的发育成雄性个体?3.雌雄个体为什么某些遗传性状上表现得不同呢?(例如鸡、鹿、狮等。)4.根据对多种两性生物的观察,它们中的雌雄个体数比值大都是1:1,这个比数在我们前面学习过的内容中是否出现过?”(引导学生回忆孟德尔的豌豆杂交试验。“1:1是测交实验的性状分离比值,是杂合体与隐性纯合体交配、产生后代的性状分离比。)5.根据这一比值,你能否对两性生物不同性别遗传物质的差异作出估计或假设?”(假设:在两性生物中,某一性别可能为纯合体,另一性别可能为杂合体。)介绍麦克朗的发现:1901年美国细胞学家麦克朗(McClung)在直翅目昆虫中首次发现并确定了性染色体。在雌蝗虫体细胞内的染色体是成对的,而在雄蝗虫体内则有一条单独的、不成对的染色体。也就是说,雌蝗虫是纯合体,而雄蝗虫可以看作是杂合体。这样在形成配子时,雌蝗虫只形成一种配子,雄蝗虫则形成两种配子。含有成对染色体的合于发育成为雌蝗虫,反之,则发育成为雄蝗虫。这个(在雌蝗虫体内)成对或(在雄蝗虫体内)不成对的染色体,因其与性别相关联而被定名为性染色体。其他的染色体则被称为常染色体。提问过渡:根据雌、雄蝗虫性染色体的情况,我们是否能够进一步推测其它两性生物不同性别之间染色体可能的情况呢?讨论:如果要观察和研究人的染色体情况,应该怎样进行实验的设计?研究方法(讨论归纳)1.细胞体外培养2.使细胞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