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1.4-地球的圈层结构-ppt课件7--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1VIP免费

1.4-地球的圈层结构-ppt课件7--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1_第1页
1/15
1.4-地球的圈层结构-ppt课件7--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1_第2页
2/15
1.4-地球的圈层结构-ppt课件7--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1_第3页
3/15
高中地理必修1地球的圈层结构之地球内部圈层结构高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第四节想一想:高中地理必修11、夏季,如果让你挑选西瓜,你会采用什么样的方法呢?2、我们能不能根据地球内部产生的震动来研究地球的内部结构呢?地震波高中地理必修1概念: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地震波是地震时产生的机械波。想一想:高中地理必修11.当地震发生时,陆地上的人们有什么感觉?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2.当地震发生时,在海洋中航行的人会怎样呢?只能感觉到上下颠簸高中地理必修1分类:纵波(P):质点的震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一致。横波(S):质点的震动方向与波的传播方向垂直。地震波的分类: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与其通过的介质性质有密切关系。若介质是均质的,地震波则匀速传播;介质性质发生变化,地震波波速随之变化。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三态。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态。地震波波速变化图高中地理必修1横波纵波地震波在通过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介质的分界面时,波速会发生明显变化,会出现不连续面。同学们看完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速度变化图,会有什么样的感想呢?波速变化与内部圈层高中地理必修1地幔地核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横波纵波地壳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软流层地震波在通过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种介质的分界面时,波速会发生明显变化,会出现不连续面。上地幔下地幔外地核内地核地壳中主要化学元素平均含量百分比地壳物质组成地壳高中地理必修1地壳是地球表面以下、莫霍界面以上的固体外壳。上层:硅铝层(较轻)一般只分布在大陆部分,高山.高原区厚度大,平原地区厚度小;在大洋地壳中很薄,甚至缺失下层:硅镁层(较重)普遍存在(连续分布)大陆地壳:双层——硅铝层、硅镁层,平均33km大洋地壳:单层——硅镁层,平均6km■地壳结构大陆地壳:双层大洋地壳:单层莫霍界面上层:硅铝层下层:硅镁层地幔地壳地壳高中地理必修1地幔高中地理必修1地幔是莫霍界面以下至古登堡界面之间的圈层。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称岩石圈。软流层存在于上地幔上部(地下约60千米~250千米之间),这里温度很高,超过物质熔点,岩石物质处于塑性状态,局部地区发生熔融流动,该层在地质构造学中称为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根据地震波波速的变化,把地幔分为上地幔(莫霍面至地下1000千米深度)和下地幔(1000千米至2900千米深度)两层。地核地核是古登堡界面以下至地心的部分。高中地理必修1外地核(液)内地核(固)主要由铁、镍元素组成,半径为3480千米。地核又分为外地核和内地核两部分。外地核可能为液态,包围着内地核。内地核由于压力极大,铁原子和镍原子被挤在一起,形成一个固态的金属球。圈层名称不连续面深度物质状态特点地壳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地面以下17到33km地面以下2900km固态由岩石组成的固体外壳;厚度不均(17km),大洋部分薄(6km),大陆部分厚(33km),最厚是青藏高原地幔上地幔可塑性固态上地幔顶部存在一个软流层,这里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下地幔地核外核液态温度、压力和密度都很大,内部放射性元素发生衰变产生大量的能量内核固态小结高中地理必修1作业地壳、地幔和地核各有什么特点?他们之间存在哪些界面?这些界面之间各有什么特点?高中地理必修1ppt课件下载站(www.eduwg.com)专注免费ppt课件下载致力提供ppt课件免费下载,教案,试卷,教学论文.doc等教学资源服务教师群号46332927(小学)56954784(中学)QQ904007915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1.4-地球的圈层结构-ppt课件7--高中地理-新人教版-必修1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