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土壤中分解尿素的细菌的分离与计数课题背景1.尿素的利用:尿素[CO(NH2)2]——重要的农业氮肥。只能被土壤中细菌分解为NH3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2.细菌利用尿素的原因:CO(NH2)2+H2OCO2+2NH3细菌脲酶细菌脲酶尿素分子的立体结构课题目标1.从土壤中分离出能够分解尿素的细菌2.统计每克土壤样品中究竟含有多少这样的细菌一、研究思路(一)筛选菌株1.实例:PCR技术:一种在体外将少量DNA大量复制的技术。此项技术要求使用耐高温的DNA聚合酶。提出的问题—如何寻找耐高温的DNA聚合酶?解决问题的思路—寻找耐高温环境。原因:高温条件淘汰了绝大多数微生物。获得启示:寻找目的菌种时要根据它对生存环境的要求,到相应的环境中去寻找。2.实验室微生物的筛选原理人为提供有利于目的菌株生长的条件(包括营养、温度、pH等),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微生物生长。3.选择培养基本课题使用的培养基KH2PO41.4gNaHPO42.1gMgSO4.7H2O0.2g葡萄糖10.0g尿素1.0g琼脂15.0g将上述物质溶解后,用蒸馏水定容到1000mL。(1)概念:在微生物学中,将允许特定种类的微生物生长,同时抑制或阻止其他种类微生物生长的培养基,称做选择培养基。碳源:葡萄糖、尿素氮源:尿素能。只有产生脲酶的细菌才能利用尿素作为氮源而生存。问题1:该培养基的配方中,为微生物的生长提供碳源和氮源的分别是什么物质?问题2:此配方能否筛选出产生脲酶的细菌?为什么?加入青霉素的培养基(2)例子:—细菌不生长,酵母菌、霉菌等真菌能生长不加含碳有机物的无碳培养基—分离自养型微生物。(二)统计菌落数目1.显微镜直接计数(1)原理:利用特定的细菌计数板或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算一定容积的样品中微生物的数量。(2)具体做法:每一个大方格边长为1mm,则每一大方格的面积为1mm2,盖上盖玻片后,载玻片与盖玻片之间的高度为0.1mm,所以计数室的容积为0.1mm3。以一个大方格有25个中方格的计数板为例进行计算:设五个中方格中总菌数为A,菌液稀释倍数为B,一个大方格中的总菌数是多少?5A1ml菌液中的总菌数?(1ml=1cm3=1000mm3)5AB×104(3)优缺点:优点:能准确统计微生物的实际数目。缺点:不能区分死菌和活菌。1mm2.间接计数(活菌计数法)C代表某一稀释度下平板上生长的平均菌落数,V代表涂布平板时所用的稀释液的体积(mL),M代表稀释倍数。当样品的稀释度足够高时,培养基表面生长的一个菌落,来源于样品稀释液中的一个活菌,通过统计平板上的菌落数,就能推测出样品中大约含有多少活菌。(2)原理:稀释涂布平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1)常用方法:每克样品中的菌株数=(C÷V)×M(3)计数【例1】某同学在稀释倍数为106的培养基上测得平板上的菌落数的平均值为234,那么每毫升样品中菌落数是(涂布平板时所用稀释液的体积为0.1mL)()A.2.34×108B.2.34×109C.234D.23.4B【解析】稀释倍数为106,0.1mL稀释液的菌落数的平均值为234,则每毫升样品中菌落数就为234/0.1×106=2.34×109。计算公式:每克样品中的菌落数=每克样品中的菌落数=(C÷V)×M(C÷V)×M【【例2】:两位同学用稀释涂布平板法测定同一土壤样品中的细菌数。从对应稀释倍数为106的培养基中,得到以下两种统计结果。1、甲同学在该浓度下涂布了一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为230。2、乙同学在该浓度下涂布了A、B、C三个平板,统计的菌落数分别为21、212、256,该同学以这三个平板上菌落数的平均值163作为统计结果。你认为这两位同学的作法正确吗?如果有问题,错在哪?甲:没有重复实验(至少涂布3个平板)。乙:A组结果误差过大,不应用于计算平均值。1.目的:排除实验组中非测试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提高实验结果的可信度。㈢设置对照2.实例:在做分解尿素的细菌的筛选与统计菌落数目的实验时,A同学从对应的106倍稀释的培养基中筛选出大约150个菌落,但是其他同学在同样的稀释度下只选择出大约50个菌落。其他同学认为A同学结果有问题,可能是A同学培养基被杂菌污染,或者培养基混入其他含氮物质,导致其他杂菌生长。方案1:其他同学用与A同学一样的土样进行实验。如果结果与A同学一致,则证明A无误;如果结果不同,则证明A同学存在操作失误或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