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新亮剑高考总复习课时1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第九单元种群和群落目录CONTENTS磨剑:课前自学悟剑:课堂精讲3磨剑:课前自学磨剑:课前自学悟剑:课堂精讲磨剑:课前自学易错警示目标导航考点清单目录考点清单目录易错警示目标导航目标导航学科素养课程标准学习指导1.生命观念:通过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建立生物与环境相统一的观点。2.科学思维:通过“J”型增长和“S”型增长的数学模型的分析与比较,培养归纳、比较及运用模型分析问题的能力。3.科学探究:通过实验“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及“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掌握实验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评价能力。4.社会责任:通过归纳种群数量变化在实践中的应用,养成关注生产实践、学以致用的态度。1.正确掌握种群的特征及各特征间的关系。2.学会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3.正确掌握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4.通过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学会建构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5.正确运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6.关注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1.构建种群特征概念模型、数量增长模型,加深对相关知识的记忆和理解。2.列表比较“J”型增长曲线和“S”型增长曲线。3.结合增长曲线理解“增长率”与“增长速率”的区别。考点清单考点清单目标导航目录易错警示考点1种群的数量特征1.种群密度(1)概念: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调查方法样方法: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和植物标志重捕法: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考点清单考点清单目标导航目录易错警示2.出生率和死亡率(1)概念: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或死亡数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2)分析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大;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降低;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不变。因此可以说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变化。3.迁入率和迁出率(1)概念: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它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2)参考出生率与死亡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来分析迁入率和迁出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考点清单考点清单目标导航目录易错警示4.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1)年龄组成大致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由此分析可以看出,种群的年龄组成可以预测该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2)性别比例概念: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常见的三种空间特征:随机分布(如荒地中某种杂草的分布)、均匀分布(如农田中水稻的分布)、集群分布(如瓢虫的空间分布)。种群年龄组成情况出生率和死亡率情况种群数量变化趋势所属类型A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出生率>死亡率增大增长型B各年龄段个体比例适中出生率=死亡率不变稳定型C幼年个体少,老年个体多出生率<死亡率减小衰退型考点清单考点清单目标导航目录易错警示考点2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1.样方法适用的生物有:植物及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的动物(如蚯蚓、跳蝻、蚜虫、蚂蚁、虫卵等)。注意问题:随机取样;样方大小适中;样方数量不宜太少;计数原则(压线个体计左不计右,计上不计下及计左上角)。2.标志重捕法适用的生物有: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如鸟、鱼等)。注意问题:调查期间没有大量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的现象;标记物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被标记对象的正常生命活动;标记物不易脱落,能维持一定时间。标志重捕法估算种群密度的计算公式: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并标记个体数×第二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中带标记的个体数。考点清单考点清单目标导航目录易错警示考点3种群数量的变化1.数学模型的概念:数学模型是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2.数学模型建立步骤观察研究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的数学形式对事物性质进行表达→通过进一步实验或观察等,对模型进行检验或修正。3.优点:同数学方程式相比,它更直观地反映了种群数量的增长趋势。考点清单考点清单目标导航目录易错警示“J”型曲线“S”型曲线前提条件理想状态自然状态曲线形成原因无生存斗争,缺少天敌,食物、空间充裕,气候适宜资源和空间有限,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