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城市与城市化第一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第二节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第三节城市化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城市形态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城市化的含义城市的等级及服务功能的差异城市与城市化城市内部空间结构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城市化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一)城市形态1、城市形态的类型2、各种城市形态的特点•团块状——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条带状——主要沿河流或交通线分布•组团状——主要分布在河流交汇处或丘陵地区(二)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1、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2、城市主要功能分区的特点①住宅区•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有中高级和低级之分(背向发展)。②商业区•成点状或带状分布;•遵循市场最优或交通最优原则;•部分城市能形成中心商务区;③工业区•沿交通线集聚,向城市外缘移动。(三)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和变化1、城市地域结构2、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形成变化的影响因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距离市中心远近、交通通达度影响地租)•社会因素•行政因素城市的等级及服务功能的差异1、城市的不同等级2、不同等级城市的空间分布•城市的等级与空间分布关系:等级较高城市:数目少,相距较远;等级较低城市:数目多,相距较近。•城市服务范围的空间分布: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相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相互排斥。影响城市等级的因素:地理位置、资源、交通、人口等。根据城市人口规模,我国划分为:•特大城市(100万以上);•大城市(50万~100万);•中等城市(20万~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城市等级越高,规模越大,提供职能级别越高,提供职能种类越多,服务范围越大。(一)城市化的含义城市化的含义、标志、衡量标准、发展动力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城市化:•城市人口数量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城市数量、规模增加及扩大;•出现城市群或城市带。发展动力:社会经济(生产力)的发展(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1、区域差异2、阶段差异3、进程差异•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发达国家:起步早,发展水平高,现发展速度慢;•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水平低,现发展速度快。•初期阶段•加速阶段•后期阶段(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城市环境问题及解决措施•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对人文环境的影响。•影响城市生态环境;•造成城市环境污染。•有利影响;•不利影响。•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地域文化及其对城市的影响地域文化影响城市建筑(布局、结构、风格)、交通工具以及道路、饮食、服饰、居民心理、习俗等方面。1、城市形态的类型团块状组团状条带状成都重庆兰州城市形态代表城市分布地区影响因素团块状条带状组团状成都、合肥、华盛顿重庆兰州、洛阳、西宁、宜昌平原地区有河流、河谷或铁路地区河流交汇处、丘陵山区(集中式)(集中式)(分散式)地形水系、地形、交通线水系、地形、交通线1、城市形态的类型延安——放射状•城市各部分接近郊区,亲近自然。•城市交通主要集中于某一方向,且运距很长。•便于城市扩大规模,利于城市环境保护。•用地分散,各片联系不方便,市政投资大。条带式条带式团块式团块式组团式组团式•城市布局一般紧凑,只有单一的中心,有利于生产部门的协作与管理,节省用地,也使市政设施更加经济。•随着城市地域向外扩展,往往使工业区和生活区层层包围城市,易造成城市环境污染。2、各种城市城市形态的特点工业用地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功能分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行政中心区农业用地商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交通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集聚效应文化区混合功能区郊区1、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用地”“区”功能区的一般特点:•功能区之间无明确的界线;•某一种功能区以某种土地利用方式为主,可能兼有其他类型的用地。1、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工业用地城市土地利用城市功能分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行政中心区农业用地商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交通用地休憩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