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兵张嘎狼牙山五壮士八路军抗日1、史沫特莱是个什么样的人?她来中国干什么?2、她的“中国儿子”又是谁?“中国儿子”四个字为什么加引号?阅读思考阅读思考史沫特莱:美国女记者向世界报道中国抗日战争的英雄事迹沈国华:中国勤务兵照顾史沫特莱的生活3、沈国华为什么能成为史沫特莱的儿子?课文通过哪几个具体事例来写的?(小组讨论)阅读思考阅读思考说说沈国华是怎样细心照顾史沫特莱的生活?读读说说白天,他为史沫特莱端茶送水,把住房打扫的干干净净,被褥叠得整整齐齐;夜晚,他陪着史沫特莱采访,一进屋就到灶膛里烧木炭,把屋里烘得暖暖和和。尽管是天寒地冻的季节,尽管亲人远在地球的另一边,史沫特莱在新四军的驻(zhù)地,仍然感受到了亲情般的温暖。这位美国妇女很快就喜爱上这个中国孩子,一有空就教他识字,教他读报,告诉他世界上的一些大事。沈国华虽然年纪小,却忠于职守,工作十分认真负责。阅读课文第4~5自然段1.李司令员为什么破例批准沈国华上前线?他上前线干什么?阅读思考阅读思考(精明能干)(保护史沫特莱)在战斗中沈国华是如何掩护史沫特莱的?读下面的句子,想象当时的场景,体会人物的心情。战斗在激烈进行着。沈国华趴在山丘上,端着小马枪,掩护史沫特莱潜伏到树丛中。他睁大机灵的眼睛,监视着敌人的一举一动,直到鬼子兵渐渐远去,才安下心来。体现了沈国华高度的责任感。“可是,一转身,附近树丛里找不到史沫特莱和她的马夫!沈国华摸着黑,呼喊着,搜寻着。”描述了沈国华和史沫特莱失去联系后无比焦急的心情,体会到“母子情深”。当沈国华见到史沫特莱时,他不停地叫着史妈妈。望着眼前这个被荆棘划得满脸血痕的孩子,史沫特莱热泪夺眶而出,紧紧搂抱住他,一个劲地叫着:“儿子,我的儿子。”描写了史沫特莱被这个全心全意保护自己的孩子深深感动,又心疼又喜爱的心情。阅读课文第11——19自然段阅读思考阅读思考1、怎能不叫人乐开怀呢?(高兴、激动)2、怎能离去呢?(矛盾、复杂)比一比,体会人物心理活动“他庄严地敬了个军礼,热泪滚滚地说:‘史妈妈,我很想跟您走。不过,现在我得留下来,到前线打日本鬼子,等胜利以后,我再去看您!”通过动作、神态、语言描写,体会沈国华对史妈妈的感激和坚持留下打败侵略者的决心。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壮烈牺牲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女记者史沫特莱在鄂豫边区抗日根据地和她的“中国儿子”沈国华结下了异国母子情谊的感人故事。赞颂了史沫特莱与沈国华之间的深厚情感,同时也赞颂了沈国华热爱祖国的高尚品质和抗击日寇的坚定决心。课堂总结你怎样看待沈国华的选择?我尊重并敬佩沈国华的选择。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难当头,理当先保卫祖国,不计个人得失,是了不起的中国人。拓展学习在抗日战争期间,有许多国际友人上中国人民伸出了援助之手,如史沫特莱、白求恩、斯诺等。请你查找资料,了解他们的事迹,并讲给同学听一听。埃德加.帕克斯.斯诺(1905——1972)美国著名记者和作家。出示于美国密苏里州堪萨斯城。1928年来到中国。九一八事变后,他亲赴前线采访,写下了一批颇有影响的有关抗日战争的报道,如《红星照耀中国》。他把一生最宝贵的年龄献给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以自己的行动,在中美两国之间架起了一座友谊的桥梁。诺尔曼.白求恩(1890—1939),加拿大共产党员,国际主义战士,著名胸外科医生。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为了援助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他率领一个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来到中国解放区。为减少伤员的痛苦,降低残废的几率,他把手术台设在离火线最近的地方。1939年10月下旬,在抢救伤员时左手中指被手术刀割破,后来受感染,仍不顾伤痛,跟医疗队到了前线。终因伤势恶化,医治无效,于11月12日凌晨在河北省唐县黄石口村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