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丽华马丽华•马丽华,一级作家、编审,现任中国藏学出版社总编辑。著有长篇报告文学《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五十年》,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西藏之旅》,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走过西藏》等。1997年《走过西藏》获全国优秀畅销书奖,2011年以长篇小说《如意高地》获第四届老舍文学奖。结合资料,了解作家作品结合资料,了解作家作品各拉丹东介绍各拉丹东雪山是长江三源之一沱沱河的发源地,也是我国最具特色的冰川雪山之一,位于唐古拉山中段,藏语意为"高高尖尖之山峰",海拔6,621米,为唐古拉山脉之主峰。各拉丹东峰周围自然景观奇特壮观。冬季,这里是冰雪的世界,山上山下,银装素裹,夏秋季节,烈日炎炎,冰消雪融,山下天然草原上盛开着五颜六色的野花,姹紫嫣红,草原上点缀着成群的牛羊。感知全文根据课文的内容,梳理作者的游踪,并分析作者游览过程中的所至、所见、所感。请同学们看书5-7分钟,并用不同符号标出各类信息。本文主要使用什么手法来写景记事的?移步换景"移步换景"是游记最常用的一种写作手法。是指不固定视点(即立足点和观察点),按照地点的转移和一定的视角,把所看到的不同事物叙述和说明下来。移步换景法一般适合于游记或参观记,描写景物时,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小石潭—潭中—潭西南—潭四面)那么作者一行人走过了哪些地方?试作梳理。山脚冰塔林草坝子上砾石堆上接近冰山置身冰窟进入冰塔林→→→→→由此可见本文写作使用了顺序。空间除此外,文章还使用了顺序,从可看出。时间第二天感知全文,理清线索时空为顺序以作者跟随摄制组探险的两天行踪为线索二(3--11)写初见各拉丹东的景象。详写第一天在不同地点所见的景象和感受。(1-2)一三(12--15)略写第二天再次进入冰塔林的经过。一、寻找,贴近作者作者行踪第一天驶向格拉丹东在草坝子上安营接近冰山、冰塔林置身冰窟(渐趋恶化)身体状况尚属正常高原反应发烧疼痛摔伤恶心呼吸困难我要死了第二天再入冰河似乎已经衰竭没力气、挣扎作者在游览过程中见到了什么?景物有什么特点呢?第一天格拉丹东山脚在草坝子上接近冰山、冰塔林置身冰窟第二天再入冰河观景立足点景物特征远眺雪山变幻莫测、有雕塑感砾石堆四顾冰峰晶莹冰河辽阔冰天浩茫靠近冰山近看图案多样、神奇细看,联想并想象晶莹闪耀形态多样永恒之美凝聚历史半卧细察冰面疏松流水漫溢气势磅礴的密云来去匆匆,形如金字塔的各拉丹东主峰难得在云遮雾障中一现尊容面向各拉丹东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虔诚而愚蠢冰塔林冰塔林造物主在这些尽情卖弄着它的无所不能的创造力。冰塔林变化多端!奇美得令人眩晕!琼瑶仙境!冰塔林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太阳强烈,冰面疏松,有流水漫溢再读再品,体察所感第一天第二天格拉丹东在草坝子上接近冰山、冰塔林置身冰窟再入冰河感叹雪山的雄伟神秘担心影响心态,敬畏雪峰赞美自然,凄凉、无奈感到温暖,思绪飞扬,被自然震撼欣慰活在格拉丹东近旁敬畏,乐观请用一两个词来形容作者游览各拉丹东时的心态。如何理解“不见自然生物痕迹,但今天的确有人活在格拉丹东的近旁”?格拉丹东环境很恶劣,而人也很伟大;这种“伟大”不是征服,而是“活在近旁”的敬畏。主旨归纳•本文是一篇游记。作者按时间顺序和旅行的进程记下了在长江之源各拉丹冬的见闻和感受,描写了各拉丹冬的壮美景色和冰塔林的神奇,表达了敬畏大自然、热爱西藏的感情。联系上下文,赏析语言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富有雕塑感。这个句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格拉丹东比作“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终年白雪覆盖的各拉丹冬巍峨高大,棱角分明。2,远方白色金字塔的各拉丹冬统领着冰雪劲旅,天地间浩浩苍苍。用了拟人手法,将各拉丹冬置身于天地茫茫的背景中,表现了各拉丹冬的气势磅礴。•写出了冰林经历阳光和风千万年来不间断地切割雕凿,终于形成现在这雄奇壮美的景色,过程虽缓慢但却从未停止,静止中涌动着生命的力量。3永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