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涛峭壁铸瑜志;两赋一词见轼心。猜一地名,并说出与这地名相关的三篇文学作品的名称。宋代的黄州,就是今天的湖北黄冈。黄冈西北的长江边上,有一处风景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状很像鼻子,人们就称它为赤鼻矶;又因为山崖陡峭如一面墙壁,它也被称为赤壁,即:“文赤壁”。“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这首诗中的”三父子”,指的是(1995年高考题)A、曹操、曹丕、曹植B、苏洵、苏轼、苏辙C、班昭、班固、班超D、杜甫、杜牧、杜荀鹤苏轼(1037-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北宋四川眉山人,官至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诗、词、文、画、书,俱成大家。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均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黄庭坚米芾蔡襄“苏黄米蔡”苏轼黄庭坚“苏黄”辛弃疾“苏辛”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唐宋八大家”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任团练副使。从“乌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彷徨,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下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理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余秋雨先生有一篇散文叫《苏东坡突围》,主要讲述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后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作者认为这段炼狱般的经历让苏轼真正走向了成熟,因此,在文末余秋雨写到:“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是我国古代一种文体,兼具是我国古代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特点。其特点是“铺诗歌和散文的特点。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它从先秦诗采摛文,体物写志”。它从先秦诗歌派生出来,到汉代形成了一种特歌派生出来,到汉代形成了一种特定的体制,讲究文采、韵律,兼有定的体制,讲究文采、韵律,兼有散文与诗歌的性质。有时虚设主客,散文与诗歌的性质。有时虚设主客,通过“抑主伸客”的方式阐述观通过“抑主伸客”的方式阐述观点。点。整体感知1.文章大致写了什么内容?2.客与苏子的人生看法有什么不同?3.全文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夜游赤壁,抒发对人生的感慨。客-悲观苏子-乐观一月下泛舟乐二吊古伤今悲三阐述哲理乐思路线索情感举酒属客,扣舷而歌(乐)客吹洞箫,苏子愀然(转悲)拟客发议,遗响悲风(悲)苏子答客,风月共食(转喜)枕舟中,东方既白(喜)(1)第一段作者写了什么样的景?找出语句。(2)看到这样的景会有什么样的心情?研习第一段:月下泛舟研习第二段:吊古伤今(1)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歌声和箫声的内容是什么呢?三、研习第三段(1)第三段感情如何?(2)写曹操的用笔重点在哪里?(3)客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慨?陈子昂: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许浑:英雄一去豪华尽,唯有青山似洛中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辛弃疾: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杨慎: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①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②。时见幽人独往来③,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④。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⑤。解说:①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于元丰三年(1080)二月到达,初寓居定慧院,五月迁临皋亭。本词当作于这期间。②漏断:指夜深。古代用壶滴漏计算时刻。③幽人:兼有幽居之人与幽囚之人的意思。此当为苏轼自指。④省:觉察、理解。⑤宋黄庭坚《跋东坡乐府》评本词云:“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定风波①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②。雨具先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