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钟表2013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上册说课者:马永祥金银滩杨马湖小学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认识钟表》是2013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一年级数学上册第84页的内容。本节课是学生建立时间观念的初次尝试,它要求学生认识整时,为以后“时、分”的学习奠定基础。说学情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刚入学不久,好动、好奇、好玩。他们大部分在学前教育或家庭教育中都或多或少接受过一些有关时间的知识。一般来说,一名6岁的儿童每天起床、吃饭、上课、下课都要按照一定的时间来进行,这样就在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感知到了时间这一抽象概念的存在。而且几乎每个家庭都有挂钟或手表,钟面、表面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是他们未必清楚地知道一天24小时的划分,以及每天比较固定的活动对应着哪个时间。因此,认识钟表,对他们来说,既是熟悉的,又是陌生的。说教学目标能力目标:经历操作、讨论、交流等实践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实践应用能力与合作精神。知识目标:初步认识钟面和电子表面,知道一天有24小时,能正确地认、读、写整时,初步建立时间观念。情感目标:充分感知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会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养成遵守和珍惜时间的好习惯。说重点难点本节课的重点是:充分认识钟面和表面的外部构造,知道一天有24小时,掌握认、读、写整时的方法。本节课的难点是:准确说出钟面、表面上所指的整时。说教法1、谜语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数学作为一门科学,严谨但不乏趣味。为了让学生感受数学的趣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给他们提出一个谜语:“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让学生猜出谜底,由此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说教法2、巧妙创设生活情景,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时间是生活中经常接触的抽象概念,钟表是生活中量度时间最常见的工具。因此,我利用书本的主题图创设生活情景,引导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时间与钟表,在生活中挖掘数学。说教法3、直观演示,使学生初步建立数学模型利用钟表图片、钟表实物以及教具等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好奇心,使学生初步建立关于钟表的数学模型。说教法4、精心设计活动,促使学生自主探究时间是变化的,不同的时间,钟表有不同的显示。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各个整时,我设计了以下活动:学生小组内轮流拨钟表教具,其他小组成员说出对应的整时、讨论首先,实践探索。说学法其次,合作学习。最后,交流探索。说教学过程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本节课我安排了6个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二)创设情景,挖掘主题;(三)自主学习,探究新知;(一)谜语激趣,引出课题;(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五)课堂小结;(六)作业布置。(一)谜语激趣,引出课题;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由此可见,起始阶段的“趣”味就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能牢牢的抓住学生的心,而且能缩短老师与学生的距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我设计谜语激趣的方式导入:用谜语“会走没有腿,会说没有嘴,它告诉我们,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睡”配上《这是什么》的歌曲,让他们猜谜底是钟,由此引出课题《认识钟表》。(二)创设情景,挖掘主题;课本的主题图是非常重要而有效的教学工具,它能深刻地反映课程主题。深入利用主题图,挖掘课程内容,能使学生更形象深入地学习课程。因此,我根据主题图创设了以下生活情景:早晨7点,妈妈叫醒了琦琦,要她准备上学。琦琦正睡眼惺忪地伸着懒腰,打着哈欠呢。然后,我让学生认真观察主题图,思考并回答,老师是怎么知道那是早上7时的呢?认真观察的同学肯定说会:因为图上的钟显示是7时。由此,学生就知道了是用钟来体现时间的,甚至有一些还知道了钟是怎样体现时间的。(三)自主学习,探究新知;1学习钟面构造在生活中,学生见过各种各样的钟表,但是他们对钟表的认识都是比较感性和表面的,缺乏理性的认知。为了让学生理性地感知钟表,我首先利用多媒体演示生活中见到的各种钟表。让学生观察、讨论这些钟面表面有什么共同的特征。然后我拿出实物钟、表、电子钟展示,并且向他们讲解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