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与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内容:•高等教育质量工程实施的背景•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内容–一期工程内容–二期工程内容–学校层面的质量工程•信息化教学、管理及质量监控–教与学的信息化–质量监控的信息化–教学管理的信息化•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反思–管理机制–教育技术人员的角色再定位–教育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一、高等教育“质量工程”背景•高校“扩招”前后的数字对比:•1999年高校招生108万,2006年招生超过540万,是1999年的5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国家财政投入:2006年是1999年的两倍;•生均占有资源没有升高而是降低;•国外惯例:培养一名大学生,每年投入2-3美元;我国大学生每年生均经费1万人民币;目前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一是素质教育问题•二是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关系问题•三是各级各类高等教育的协调发展问题•四是高等教育的投入增长跟不上规模发展•五是教师队伍的问题•六是高校的毕业生数量逐年增长,就业压力大•2001年4号文件,《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2005年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2003年,“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2006年5月10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听取了高等教育工作汇报。•5月19日,国务院在京召开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招生管理工作会议,陈至立国务委员作了重要讲话。•会议的中心精神就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适当控制高校招生增长幅度,稳定招生规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把发展高等教育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2006年5月24日至25日教育部在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召开“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工作研讨会”,副部长吴启迪作了重要讲话,高教司司长作重要讲话,提出了“质量工程”二期建设工作。•2007年2月17日,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把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正在改变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高等学校要在教学活动中广泛采用信息技术,不断推进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逐步实现教学及管理的网络化和数字化。要进一步培养和提高教师制作和使用多媒体课件、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培养和提高本科生通过计算机和多媒体课件学习的能力,以及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2006年10月,教育部成立“教育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二、“质量工程”的具体内容•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一期)2003-2007:–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深化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00名–国家级精品课程1500门–推进基于计算机的个性化英语教学–普通高等学校教学评估工作–建设一批基于互联网的国家级示范教学基地和基础课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促进并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二期,十一五期间):贯穿了三条主线,第一,以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第二,以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第三,以优质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在“质量工程”(二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教育上的广泛应用,为二期计划的公共资源共享平台、网络教育共享平台、数字化校园建设以及教学、考试手段改革项目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建设内容:共30条,直接与信息技术有关的10条。•课程和教材建设与资源共享项目:国家要建设3000门精品课程,形成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就要应用教育技术的理论和方法,改革课程内容、方法和手段,建设优质教学资源,通过网络共享。•万种新教材建设要应用教育技术理论和方法,建设立体化教材。•网络教育资源共享平台建设项目。要建设全国共享的资源管理系统和质量监管系统,构建终身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成一批数字化学习中心,•开发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大学英语四六级网上考试系统,网络教育全国网上考试系统等。•研究性学习项目。探索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改革。•师资培训项目。要培养教师掌握教育技术,还要通过网络共享优质培训资源。•双语教学项目。需要教育技术的支撑和服务。•对口支援西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