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新中国的内政与外交万隆会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结束了以《共同纲领》代替宪法的过渡状态,加强了人民民主制度,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和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和中国代表团在万隆会议期间卓有成效的外交活动,扩大了我国与国际社会的联系,为新中国的和平建设争取了较为有利的外部环境。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中国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中国的政体。它最直接反映中国的性质,体现中国各族人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人翁地位。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国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最高权力机关。2.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中“同”和“异”的含义“同”指亚非各国面临着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即会议主题。“异”指亚非各国的处境不同,发展的道路、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不同。3.万隆精神万隆会议作为亚非团结反帝事业中一个具有伟大意义的事件载入史册。它所体现出的亚非各国人民反对殖民主义、帝国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要求亚非国家之间平等协商、和平共处的精神,通常被称为万隆精神。万隆精神对后来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