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历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演进过程,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改革就与社会进步相伴而生,并成为历史前进的动力之一。改革虽然不象革命那样来的轰轰烈烈,却以其特有的方式推动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历史上的改革有很多,本学习模块精选了其中5个重大改革,这5个改革贯通古今中外,或成功或失败,其中也充满了曲折与反复,然而它们都对历史的前进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因此被历史所铭记!(2008广东高考)(9分)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北魏建国后明显保留了鲜卑的历史传统,继续沿用村社土地分配原则。永兴五年(413),“徒二万余家于大宁,计口授田。”——据《魏书》卷三和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材料二太和九年(485),“下诏均给天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魏书》卷一百一十问题:(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方式有何相同之处(2分)(2)材料二中的土地分配制度经北魏孝文帝推行后,一直沿用到唐代中期。除此之外,北魏孝文帝还推行了那些改革措施(3分)(3)概括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措施的溯源,以及这一改革对后世的影响(4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北魏孝文帝的措施和影响。第一问注意关键词“计口授田”,后两问结合教材回答即可。【答案】(9分)(1)按人口分配土地(2分)。(2)易汉服;改汉姓;说汉话;与汉人通婚;学习汉族典章制度;迁都洛阳(3分)。(3)汉族先进文化;鲜卑民族传统(2分)。均田制影响了中国土地制度数百年;其他措施加速了鲜卑汉化,促进了民族融合(2分)。【点拨】本题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鲜卑渊源作为材料引入,引导考生理解改革的渊源的多样性,和改革的复杂性。而教材只是介绍了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这样选做题既兼顾了试题间的平衡,也体现了选考内容对必考内容深化的要求。学生失误主要在于在措施方面,学生归纳、分类能力不强,回答不完整;在影响方面,不能很好地从整体上对历史事物的变化发展及其原因进行分析。风俗习惯的演进和变化,往往反映了社会的演变和发展。在古今社会的改革中,往往涉及社会风俗的变革。根据相关知识和有关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北魏孝文改革中,是怎样着手进行风俗改革的?你如何评价这一改革?(2)俄国彼得一世改革和日本的明治维新,又是如何进行社会风俗变革的?如何评价其变革?【解析】风俗习惯的变化是社会改革的主要组成部分。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汉化改革、俄国彼得一世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中的西化,都是有倡导新风俗、革除陈规陋习的积极作用。但是,要正确对待现实生活中追求时尚的问题,要把移风易俗和盲目追求时尚区别开来。【答案】(1)改鲜卑服为汉服,改鲜卑姓为汉姓,提倡鲜卑与汉族通婚,以汉语为正音,废除鲜卑旧制。这些改革措施,革除了鲜卑族陋习,加快了鲜卑族的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2)彼得一世改革,强行推广西欧生活风俗,改用西方的服装,并强行剪掉胡须,还推行西方的社交风俗。这些做法有利于学习西方,革除了俄国人的陋习,但其推行又是野蛮的、有绝对化的倾向。(3)明治维新,大力推进、吸取西方的思想文化和风俗习惯,在衣食住行方面学习西方。这些做法改造了日本愚昧落后的社会习俗,促进了日本的文明开化,配合了政治、经济各方面的改革;但是,日本在推行西化的同时,却保持着本民族的传统,如和服、茶道等民族习俗。【点拨】学生要狠下功夫,重视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不管使用何种方法,最基本的历史知识该记住的一定要清楚地记住、识别。同时注意对审题、归纳、知识迁移等能力的培养。注意培养自己的分析和概括史实的能力。中国历史重大改革战国商鞅变法——确立封建制度的改革1.历史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①战国时期各国纷纷变法,以富国强兵,称霸诸侯②秦国落后于其他国家,客观要求通过变法以增强国力。③秦孝公希望建立功业,广纳贤才,主观上要求变法图强。④商鞅的变法宣传和改革精神。2.主要内容经济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推动了地主经济的发展重农抑商,奖励耕织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强了秦国的经济实力统一度量衡便利了经济文化交流政治废分封,行县制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实行什伍连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