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现代启示sclunwen01@163.com(请注明投稿期刊【摘要】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将民众视作治国安邦之根本的一种政治学说,包括爱民、重民、顺民、富民、利民等内容。作为一种统治方略,该思想既有合理的元素,也具有不可克服的缺陷,对于今天同样具有借鉴意义;以史为鉴,建设和谐社会,做到以人为本,就要在加强经济建设、民主法制建设的同时,提高执政者的思想道德修养。【关键词】民本思想和谐社会民主法治启示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兴起及主要内容“”“”“”中国传统民本思想的兴起。从殷周的以民为监、敬天保民到春秋时期的足食足民、“”为政以德,“”“”“”“从战国时期的民贵君轻、立君为民、得民心者得天下至汉唐的民者,万世之”“”本、国以民为本等等,可以看出,中国民本思想自萌芽之日起生生不息,影响了一代又一代执政者的统治方略。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阶级斗争的实践是传统民本思想兴起的政治原因。殷商时代,天神崇拜盛行,“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礼记·表记》,人们认为自然现象、社会人事皆由天神决定,连君权都是天神所授。然而,现实社会中阶级斗争的实践使统治阶级认识到天神并不能保佑他们,“民众才是王朝兴衰存亡的关键性因素。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孟子·离娄上》,“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王制》。天神的主宰地位受到动摇,民众得到重视,“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左传·昭公十八年》,“”民为君之本,“得其民”得天下。第二,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类型是传统民本思想兴起的经济原因。我国的经济以农业为主。传说在神农炎帝时代就有了农耕,在后来长达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执政者一直以农业来立国。以农业为立国之根本说明了农业在社会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更说明了农业劳动者是基础的基础,“一夫不”耕或受其饥(《中说·天地篇》,“”无人则土不守(《荀子·致士》。第三,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传统民本思想兴起的文化背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是以人事为重,基本目标是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社会秩序的稳定。为此,伦理道德问题在中国古代备受“”重视。如孔子讲要仁者爱人,“”“”墨子提出要兼爱非攻,“”孟子说要有侧隐之心,都是为了纠正当时混乱的社会秩序、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传统的重民、爱民思想皆出于此。传统民本思想的主要内容。主要表现如下:思想上爱民、重民。古代圣贤们从历代的亡国教训和残酷政治斗争中认识到民众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性,“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古文尚书·五子之歌》,“”要求重我民(《尚书·“”盘庚上》。如传统民本思想的集大成者孟子提出民为贵(《尽心“下》、得其民,”斯得天下矣(《离娄上》的思想;“老子主张贵以残为本,”高以下为基(《老子》第三十九章;西汉思想家贾谊吸取秦朝灭亡之教训,“提出民者,”万世之本(《新书·大政》的思想;唐“太宗李世民指出君依于国,”国依于民①,其爱民、重民思想可见一斑。政治上安民、顺民。民本思想强调,统治者要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政治上实行仁政,安抚民“”众。如孔子提出了为政以德(《论语·“为政》、孟子提出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离娄上》“”和民事不可缓(《滕文公上》等仁政主张,要求执政者想老百姓所想,“急百姓所急。因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管子·牧民》,这就要求执政者还要听民声,顺民意,“”不能虐民、“”暴民。用人方面主张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经济上主张富民、利民。政治安定与否同人民基本的物质生活是否得到保障有着直接的关联,“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管子·富国》。鉴于此,执政者应考虑人民的利益,“”实行利民富民政策,使人民过上富裕的生活。这在诸子思想中均有体现。如孔子提出足食、利民的治国主张,“”反对贫富悬殊而加剧社会矛盾。孟子提出制民之产(《齐桓晋之事》“”“”的具体富民举措来保证民众的基本生活水平。荀子也主张节用裕民(《荀子·富国》,减轻民众负担,反对聚敛穷民,“”提出下富则上富(“《富国》。管仲提出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丰则知荣”辱(《管子·牧民》,“并认为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