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呼唤批判性思维当下中国喊创新最多最响,却背负着“山寨之国”的尴尬。美国时代周刊甚至宣称,“中国不能创造任何事物”。显然,创造性已成为当前中国最稀缺的元素。创新的缺失已经成为中国之痛。批判性思维是创造性和创新思维的前提。如何在教育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当前中国教育必须面对的挑战,也是中国未来的希望所在。2014年7月23日,在北京大学举行的第四届全国批判性思维教学研讨会上,一个题为《由孔融让梨故事在中美学生中的不同遭遇看批判性思维》的报告引起了与会者的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该报告由青岛大学宫振胜和卢文丽两位老师共同完成。他们的研究从《“孔融让梨”遭遇美国孩子》的故事展开。一群8至12岁的美国孩子学习中文,老师给他们讲了孔融让梨的故事,引发了一场讨论。爸爸为什么要4岁的孔融去分?分不公平怎么办?为了与具有独特视角的美国学生对比,宫振胜和卢文丽在中国27个班级1100余名大中小学生中展开对“孔融让梨”的讨论。结果发现,中国学生的讨论反映出批判性思维严重欠缺,绝大多数学生(1000余名)对故事本身没有异议;与写故事的人的意图保持高度一致;推理很少;把结论预设在前提中……即便是大学生也不例外。批判性思维是创新的前提中美学生关于“孔融让梨”讨论水平的巨大差异让人震惊,同时又完全在意料之中。中美学生最大的差异在于批判性思维的有无。缺乏批判性思维,不会提问题,正是中国学生最大的问题。批判性思维由来已久,至少可以上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在英语中,“批判的”一词为“critical”,源于希腊文kriticos和kriterion,从语源上说,该词暗示发展“基于标准的、有辨识能力的判断”。苏格拉底可谓是批判性思维的鼻祖。批判性思维的第一个模型就是“苏格拉底方法”,或可称为“助产术”——由苏格拉底本人所开创的一种探究性质疑。现代的批判性思维继承和发展了苏格拉底方法。20世纪70年代以来,批判性思维课程首先在北美兴起,几十年来,已经发展为许多国家大学教育的重要目标。20世纪80年代,批判性思维被介绍到中国,随后被用来改造高校的逻辑课程。2003年,北京大学、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等高校开设了这门课。2008年华中科技大学启明学院开设了以探究创新为导向的批判性思维课程。但就全国来看,目前开设批判性思维课程的高校仍然只有很小的比例。近年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越来越成为国际教育的核心理念。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面向二十一世纪高等教育世界宣言:观念与行动》。其中第一条就把“培养批判性和独立态度”视为高等教育培训和从事研究的使命之一,并指出,高等教育机构应当教育学生成为见多识广和有强烈进取心的公民。美国学者多拉·豪维尔认为,“批判性思维是推动未来知识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从1991年开始,美国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鉴于批判性思维在中国教育中的重要性多年来一直被严重忽视,举行了本次研讨会,并举办了全国批判性思维教师培训班。研讨会上,高等教育司副司长韩筠指出,批判性思维非常重要,自古以来就是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要开展教师培训,使批判性思维成为教学常态。北大哲学系教授刘壮虎提出,作为素质教育的批判性思维教学,应该贯穿学校教育始终。华中科技大学客座教授董毓在长期的观察和教学实践中发现,中国学生在批判性思维能力方面存在很多缺失:思考既不自由也不严密,既不宽广也不细致。既不自主又不客观,缺乏求真、认真和反思精神。学习过程类似于盲从过程,因而不能融会贯通,举一反三。推理能力训练不足,思考是直觉和直观的……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指出,中国学生目前特别缺乏的是好奇心、想象力和批判性思维这三种能力,突出地表现为不善于提出问题,更不要说提出好问题了。董毓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观察指出,即使是被看作精英的中国留学生,在海外学习时也普遍感到缺乏思维方法训练的艰难,大量学生最后成为在西方实验室“打工”的低端技术人才。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致命缺陷批判性思维的缺失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密切相关。楚渔在《中国人的思维批判》一书中提出一个振聋发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