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运用162850内蒙古呼伦贝尔市莫旗博荣中心学司成才古代诗词,是灿烂的古代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夺目的一席。优秀的诗歌往往具有深邃的意境,蕴涵着丰富的感情,语言精练准确,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千百来年脍炙人口。学习古诗词,能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思想,培养人的情趣,提高人的修养。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第四学段中“阅读”部分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那么,如何在古诗词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笔者谈一下拙见,与同仁们共同探讨。一、读诗作画,在线古诗的画面美。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诗人则用语言来绘声绘形。高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从而使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词就不乏“诗中有画”的千古名作。如孟浩然的《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每句一景,从而构成了一幅农村春末特有的温暖热闹、鸟语花香的绚丽的图案。又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中深秋的高山,弯弯曲曲的石径,飘渺的白云,若隐若现的人家,红得似火的枫林,构成了一幅清新明丽的深秋山野图。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儿童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我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有机的结合进行教学,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教师作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诗意作画,用简笔画的形式一次或逐步再现诗的画面,帮助学生感受诗的画面美,加深对诗的理解。如在《小儿垂钓》的教学时,我将一幅小儿垂钓图用简笔画勾勒出来,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观察图画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理解诗句。诗画结合,一个天真活泼、聪明伶俐的可爱的儿童形象,在学生的心中就活起来了。师生共画。在初步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共同作画,把无形的语言变为直观的画面,理解诗的画面美。如《望庐山瀑布》一诗的教学,师生分三步读诗作画。第一步,我在解题时,边讲边画出诗人李白仰望瀑布的简笔画,让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诗境,在头脑中形成清晰地形象。第二步,读完第一、第二句诗后我让学生想象诗的意境,添画“香炉峰”“生紫烟”“瀑布挂前川”,突出瀑布的背景美。第三步,读三、四句诗后,为了突出“飞流直下”的气势,我在学生画的瀑布上用粉笔横着由上往下添上有力的几笔,让学生感受瀑布的动态美。学生自画。在教学中,我常常引导学生在把握诗意之后,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再独立地画出诗意。如,《寻隐者不遇》一诗中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一句,是童子回答来访者的话。为了让学生体会“云深”一词所描绘的意境,我让学生展开想象:“假如你是寻访人,当你顺着小书童的手向大山方向望去时,你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情景?”学生纷纷回答:“我看到的是层峦叠嶂,云雾缭绕。”“我看到的是山高林密,路转峰回,云缠雾绕。”接着让学生自由作画。有的学生画了一座大山,山中有大团的云雾;有的画上小房子、青松、寻访者、小书童。学生越画兴趣越浓,对诗中的画面美有了深刻的感受。二、披文入情,体会古诗的情感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生动人心弦的诗歌。如陆游经历过长期战乱流离生活的体验,写出饱含血泪和期望的《示儿》、李白经历十五年的流放生活之后,重新获得自由,怀着喜悦的心情,从而写下了《早发白帝城》。可见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在教学中,我常常这样做:由景引情。诗人常常把自己的感情融入所描绘的景物之中,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孟浩然的《春晓》,句句写景,句句含情。教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