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教学设计单位:陕县张湾乡中姓名:梁东娜时间:2014年11月《水调歌头》教学设计张湾乡中梁东娜教学设想:《水调歌头》是中秋词中最著名的一首,向来脍炙人口。它是苏教版七年级第三单元中的一篇文言文。从单元的设置目标来看,旨在让学生体会诗歌语言的凝练性及其丰富的表现力,培养学生锤炼语言的习惯和能力,从而来提高他们读写的水平因此,因此,在授课时先以朗读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熟悉课文内容,欣赏词人笔下神奇且富有感情的月亮,进而品味其优美的语言,最后感受作者抒发的美好情怀。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技术,给学生形象具体的感官体验,通过flash的运用,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学习目标:1、理解词意及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体会诗词的意境及品味富含表现力的语言。教学重点:1.反复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结合写作背景,体会诗词的意境。教学难点:诗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以月亮为题材吟诗赋词。明月激发诗兴,诗词随明月而生。中秋佳节,遥望明月,人们往往会浮想联翩,而在众多的咏月诗词中,苏轼的《水调歌头》历来被认为是中秋咏月词之绝唱,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这首词。二、前提测评(出示课件)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宫阙琼楼玉宇不胜绮户2、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把酒婵娟何似何事3、本文作者和体裁你了解多少三、展示目标(出示课件)四、自学指导初读把握节奏,感知文意1、读要求:(出示课件)(1)字正腔圆的读(2)有板有眼的读(3)有情有味的读2、指名读要求做到:字正腔圆的读学生评议并再读全词(提示学生从语音、语调、语速、自己体会的情感等方面来评、读)3、学生齐读4、名家范读(配flash画面)(要求学生在听时注意节奏和感情的变化)(师生简短点评,激发学生阅读古诗词的兴趣)五、合作探究再读,理解文意和作者的感情1、一读,感知文意(教师引导:在读这首诗的过程中,你有没有遇到什么不解之处呢?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词意。)(学生提问题,并在相应地方作记号)2、二读,理解情感背景:(1076年的中秋,政治上失意的苏轼,把酒问天,想起分别七年之久的苏辙,在酒酣兴浓之际,写下了这首词),请大家再读这首词,看看你从词前的小序,上阙和下阙中感知到了哪些内容并思考作者的情感发生了怎样的变化?3、三读,模仿名家朗读六、品读精妙诵读,体会意境,赏析语言1、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找出词中你认为写的最精彩、最好的句子,和同学、老师谈谈你的理由。(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各抒己见,充分交流,并在交流讨论中形成自己小组的观点分工合作形成成果上报教师,结束之后教师做简单的小结。)、(教师总结鉴赏诗歌方法:)诗词的主要内容诗词的写作背景诗词的表达技巧诗人的思想感情富有表现力的词语2、品味意境(教师配音朗读,学生闭眼品味意境)中秋之夜,皎洁的月亮缓缓地升起来了。庭院里特别幽静,诗人苏轼独自在凉亭下把酒问天,面对如此优美的月色,诗人浮想联翩,在这本该家人团聚的日子里,只有月儿陪伴在我身边,举起一杯酒面对天上的月色,想邀请嫦娥一起欢饮。月儿啊?请问你居住天宫,至今已有多少年了?你回答呀!你为什么不回答哦!那我就飞到月宫上问个明白,那里是我向往的地方,也许会比人间洁净吧?可是,听说月宫虽有美玉砌成的楼阁,却“水气”结成的寒宫,凡人怎能忍受得了那份高处的清寒呢?算了,那我就只好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吧!,那天上冷清清的月宫又怎能比得上人间的温暖呢?你看,此刻的月光慢慢地转过红色楼阁,又低低地照进美丽的窗户里,复照着深夜不能入眠的诗人,是什么原因使诗人无法入睡呢?是思念,是离愁,思念远在他方的弟弟。诗人不由得埋怨起月亮来了,月儿啊,你为什么总在人们离别的时候这样圆满呢?哦,月亮,这不是你的错,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如此,时盛时衰,既然人间自古以来就有悲欢离合,月儿当然也会有阴晴圆缺了,又怎能强求它呢?只要彼此永远健康,能在千里之遥共赏明月,有了这份心愿也就足够了,让我们祝福天下的离人能够团圆。3.学生听后说意境听完解说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师过渡:同学们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