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第44节群落的演替节群落的演替23喀拉喀托火山的爆发以1883年8月7日的大爆发最猛烈。喷出大量石英安山岩质浮石及火山灰,使原有75平方千米的海岛(火山所在地)崩毁2/3。火山灰直达80多千米的高空,长时间飘荡全球,使此后整整一年在地平线上的日照呈现奇妙的红晖。火山爆发时,3500千米以外可闻爆炸声,而80万平方千米的范围布满了下落的火山灰。火山爆发时强烈的气流甚至摧毁了1300千米以外位于马来半岛吉兰丹与丁加奴两州的部分森林。这次火山爆发还引起强烈的地震和海啸,海浪高达30~40米,摧毁了附近许多城镇和村庄,死亡3万多人。环抱的火口湖深达274米。在残余的岛屿之上覆盖了厚达100米的火山灰及浮石层。4蜘蛛202种动物621种动物880种动物小草小树林几年1909年1919年1934年2.有可能恢复原来的群落结构吗?5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6对群落的“动态发展观”群落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生命系统。由于气候变迁、洪水、火烧、山崩、地壳运动、动物的活动和植物繁殖体的迁移散布,以及因群落本身的活动改变了内部环境等自然原因,或者由于人类活动的结果,使群落结构受到干扰或破坏,一些生物的种群消失了,就会有其他一些生物的种群来占据它们的空间,再过一段时间,就会有另一些生物的种群兴起,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7裸岩阶段裸岩上的演替8地衣阶段91.因为苔藓和草本植物无法直接从裸岩中获取养分,而地衣可以通过分泌有机酸而从裸岩中获取养分。地衣由真菌与蓝菌或绿藻所组成,其中真菌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首先是真菌提供一个保护层,这样藻类不至被晒或干死,藻类以其光合作用所获糖分除自用外还提供给真菌.10地衣首先能环境极其恶劣的地方生存下来并改造那儿的生存条件,为其它生物的进驻提供基础。地衣的这一特性有重大的生物学理论价值和生态学上的实际意义.有时人们将地衣称之为陆地生态环境的开路先锋11火星12苔藓阶段•13草本植物阶段14灌木阶段15森林阶段16裸岩上的演替群落演替的类型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森林阶段(乔木阶段)17请思考请思考是不是群落的演替只能发生在光裸岩石的地区?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演替过程是否相同?18农田19弃耕20树林21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小灌木灌木林乔木(树林)弃耕农田上的演替群落演替的类型22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弃耕农田上的群落演替①一年生杂草②多年生杂草③小灌木④灌木丛⑤乔木(森林)在干旱的荒漠上很难形成所有弃耕农田都能演替成树林吗?23发生在裸岩上的演替过程森林阶段裸岩阶段地衣阶段苔藓阶段草本植物阶段灌木阶段弃耕农田上的演替过程乔木蔚然成林荒芜一年生杂草多年生杂草小灌木丛比较弃耕农田上的演替与裸岩上的演替过程24群落的演替类型1、初生演替(primarysuccession)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在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进行的演替2、次生演替(secondarysuccession)原有的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的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火烧演替、弃耕演替、放牧演替等。25初生演替26次生演替27水生演替系列水生演替系列①自由漂浮植物阶段(浮游生物残体、湖岸雨水带来的泥沙,湖底抬高)②沉水植物阶段(轮藻属首先在湖底裸地上生长,加快有机物的积累)③浮叶根生植物阶段(湖底变浅,出现浮叶根生植物,如莲。)④挺水植物阶段(水体继续变浅,出现挺水植物,如芦苇。)⑤湿生草本植物阶段(湖底露出地面,挺水植物被草本植物替代)⑥木本植物阶段(水分继续蒸发,出现木本植物)28初生演替与次生演替的比较29先决条件:植物繁殖体的传播原因:群落内部因素(根本原因)外界环境因素(重要条件)群落演替的内外因素30内因外因种内关系种间关系其动态变化是群落演替的催化剂群落内部环境的变化是群落演替的动力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气温的大幅度变化、洪水、干旱等放火烧山、砍伐森林、开垦土地、建造水库等群落演替的内外因素311、解释小路周围杂草的分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2、如小路废弃后,会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