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化学键》第1课时说课稿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离子键,位于人教版高一化学必修2第一章第三节《化学键》的第1课时。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确立,教学重难点分析、教学法分析和教学过程设计六个方面进行说课。一.教材的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离子键的内容,是在学习了原子结构、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之后,在原子结构的基础上对物质结构知识的学习。目的是使学生从原子的亚微观层面理解原子是如何构建这千变万化的物质世界的,从而对物质结构理论有一个较为系统的认识,也为今后揭示化学反应的实质奠定基础。2.教材内容分析本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点:①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建立;②电子式的书写及用其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教材利用易于理解/学过活泼的金属钠跟活泼的非金属单质氯气发生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氯化钠的过程,由宏观现象引入微观氯化钠的形成分析,同时予以拓宽加深,在此基础上提出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并引出电子式及用其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二.学情分析初中化学中已经介绍了离子的概念,学生也知道物质是由原子、分子和离子三种微粒构成的,但并没有涉及微粒是如何通过键的结合实现化学稳定性以及内在原理。本节涉及的化学基本概念较多,内容抽象。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虽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还是更易于接受直观和感性的认识。三.教学目标的确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并结合《新课程标准》:认识化学键的含义,知道离子键的形成。我确定了以下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掌握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⑵掌握离子键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条件,并能熟练地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22.过程与方法⑴培养学生会用对立统一的规律认识问题的能力;⑵引导学生学会从宏观到微观,从现象到本质的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激发学生探究化学反应本质的好奇心;⑵通过对离子键形成过程的分析,培养学生探索、怀疑、求实、创新的精神。四.教学重难点分析1.教学重点⑴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建立;⑵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2.教学难点:离子键和离子化合物的概念建立。五.教学法分析根据教材内容,我将运用实验演绎法、提问引导法、直观演示法、归纳总结法来实施教学,并且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使用讨论总结法,练习巩固法来学习。六.教学过程设计1.提出问题,引入新课:结合前面刚学过的元素周期表知识,引发学生探究“仅一百多种元素却构成数以万计物质”的原因。通过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2.建立直观模型:离子键概念的建立过程抽象枯燥,为使学生易于理解,我将简单介绍19世纪化学家们猜想的直观形象的“钩子”模型,给学生“原子结合成物质”这一原理直观感性的认识。3.演示金属钠与氯气反应的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我将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演示金属钠与氯气反应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写出反应原理并思考问题:从原子水平上说,NaCl是如何形成的?通过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4.引导并组织讨论:接下来我将引导学生从“碰撞理论”的角度分析钠原子和氯原子结合生成氯化钠的3过程,由以下问题一步步组织学生深入讨论:⑴原子相互碰撞时,究竟是哪一部分发生了接触?⑵钠原子和氯原子在发生碰撞时,原子的核外电子发生了怎样的变化?⑶形成的钠离子和氯离子在相互靠近的过程中只存在引力吗?⑷斥力来源于哪些粒子?接着由我和学生共同归纳总结出NaCl的形成过程,从而引出离子键的概念,分析其成键本质和粒子间的相互作用。由于微观世界看不见摸不着,理论抽象难懂,我将在此过程中利用自制教具在黑板上模拟原子得失电子、半径变化形成离子进而由静电作用形成离子键的过程,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离子键的形成及其概念。5.深化离子键概念和离子化合物概念的建立我将借用新华字典上“键”的含义深化学生对“键是一种相互作用”的理解并简单渗透钠离子和氯离子通过离子键结合成氯化钠晶体结构的内在原理,从而总结出像NaCl这样由阴、阳离子形成离子键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