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初步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专心致志,边读边想,做好记号和学以致用。2、学习课文二~五段,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3、理解通过几件具体的事例反映人物高贵品质的写作方法。4、初步了解鲁迅先生是一位关心、爱护青少年,热爱劳动人民,憎恨反动势力,深受受人民群众爱戴的人。感受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重点】学习课文二~五段,理解文中的重点句,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激发学生对鲁迅的爱戴之情。【难点】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并掌握通过几件典型事例来反映人物的思想品质的写作方法。【教学过程】1、学生谈眼中的鲁迅谈到中国的文学、历史,有一个人的名字一直萦绕在我们脑中,那就是——鲁迅(出示鲁迅头像)。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你对鲁迅先生有哪些了解?2、展示老师搜集的资料(1)快速浏览,有什么感受?(2)世人评价。中国人称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亚洲周刊》把鲁迅先生的作品评为20世纪亚洲最有影响力的作品第一名。在《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个人》这本书当中,鲁迅先生占据了其中一个重要席位。3、导入新课这样一个人,于1936年与世长辞,享年55岁。1945年,他的侄女周晔用满怀深情的笔触,写了一篇纪念文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1二、浏览课文,整体感知。1、板书课题。2、课前同学们已经进行了充分地预习。再快速浏览一遍课文,想一想,作者是通过哪几件事写鲁迅先生的?三、串联记忆,体验情感。下面我们就跟随着周晔的记忆一同走近她与伯父在一起的日子。先谈哪件事?◎读《水浒传》1、“我”是怎么读的?(囫囵吞枣、张冠李戴)2、“囫囵吞枣”、“张冠李戴”是什么意思?用课文中的话来解释?(“囫囵吞枣”是“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老师查了词典,是这样解释的:“囫囵吞枣”本意指把枣儿整个吞下去,后来人们把读书等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叫做囫囵吞枣。)(“张冠李戴”顾名思义是——把姓张的帽子戴在姓李的头上;文中的解释是——把一个人做的事情按在另一个人的头上;你能举个具体的例子吗?——“猪八戒三打白骨精”、“宋江景阳冈打虎”、“张飞、关羽草船借箭”……后来人们就把同学们刚才这样弄错了事实,弄错了对象的情况叫做“张冠李戴”)3、见我这么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伯父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这是不是批评?(是)怎样的批评?(委婉)伯父在委婉地批评我——(读书马马虎虎),从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的了)。4、透过这样一件小事,你看到了怎样的鲁迅?(幽默风趣、教子有方)对,一句话就让作者养成了良好的读书习惯,受益终生,令人难忘。和伯父在一起的日子还有哪件事值得回忆?◎谈“碰壁”1、默读这一部分课文,边读边想: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2、对,整个夜晚充满了温馨,充满了欢笑。那你有没有发现这部分课文中哪句话最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3、首先弄清楚,鼻子的高低和碰壁有关系吗?(没有)既然没有,那鲁迅这句话究竟想说什么呢?——(旧社会黑暗,鲁迅倍受压迫……)4、师介绍背景:鲁迅作为一个用笔猛烈抨击当时黑暗社会的文学家,他在现实中处处碰壁。为了发表文章,他竟然使用了120多个笔名,还多次面临被暗杀的危险,但他仍然与黑暗势力作不屈不挠的斗争。结合这段历史再来思考这句话,想想看,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鲁迅?(不畏艰险,不屈不挠……)处境如此凶险,还与家人谈笑风生,这是怎样的鲁迅?(乐观)5、鲁迅既然知道“碰壁”和鼻子没有联系,他为什么不直接告诉周晔?6、让我们和周晔一起重温那段温馨的记忆。(分角色朗读此部分)也许多年以后,周晔再回想起来,她已经和我们一样了解了伯父当年危险的处境。◎救助车夫1、还有一些事情也让周晔难以忘记,尤其是对一位黄包车夫的救助,其实,这件事并没有多少复杂的情节,但有些细节却让我们怦然心动。默读课文,2哪些细节打动了我们?边读边画。(学生读自己所画的细节,说说自己的体会。例: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