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要点、考点归纳时间:2011年9月第一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和传播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停止。人说话是靠声带振动发声的,鸟发声是靠气管和支气管交界处的鸣膜振动发声的,蟋蟀是靠左右翅摩擦振动发声的。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播声音。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3、声速:声音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叫声速。不同介质中的声音传播的速度是不同的。4、声速的计算公式:,15℃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为340m/s。一般状态下声音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的速度大小关系是。5、回声:声音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再传入人的耳朵里,人耳听到反射回来的声音叫做回声。6、听到回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时间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听到回声至少离障碍物17m。7、回声的利用:利用回声可以测量发声体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利用声音的反射来增强原声。8、声音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二、我们怎样听到声音1、人耳听到声音的基本过程:空气作用于人耳引起鼓膜振动,经过听小骨及其他组织转给大脑听觉神经,听觉神经把信号传给大脑,这样人就能听到声音了。2、声音在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3、骨传导: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我们把这种传导方式叫做骨传导。骨传导一般不借助于鼓膜的振动,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好。失聪后的作曲家贝多芬就是通过咬住木棍的一端,将另一端顶在钢琴上来听自己演奏的琴声,他充分利用了骨传导的方式听到琴声。4、双耳效应:由于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不同,因而声音传到两只耳朵的时刻、强弱、步调也不同,这些差异就是人们判断声源方向的重要基础,这就是双耳效应。当用一只耳朵是时就无法准确判断声源的方位,双声道立体声就是依据这个原理制成的。5、两耳相距越大,耳朵感受的时间差越大,越容易辨别声源的方位。三、声音的特性1、声音的三个特性: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频率:物体每秒内振动的次数,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Hz,频率表示物体振动的快慢。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2)响度: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用分贝(dB)表示声音的强度。振幅:物体在振动时偏离原来位置的最大距离叫做振幅。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振幅越小,响度越小。影响响度的因素:其一是振幅的大小、其二是与听者距离发声体的距离有关,同一声源处发出的声音,离声源越远,响度越弱。(3)音色:声音是由发声体本身的材料、结构等因素决定的,一般每人都有自己的音色,但人的音色随着年龄、训练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物体的发声尽管音调和响度相同,但是音色却不同。不同声源发出同一音调的声音时,其基音相同,但是泛音不同,人们听到的音色也就不同。辨别声音主要靠区分音调和音色。2、音调和响度的区别:(1)音调指声音的高低,是由频率决定的;响度指声音的大小,是由振动的幅度和距离发声体远近来决定的。(2)音调高的响度不一定大,响度大的音调不一定高。3、人的听觉频率为20Hz—20000Hz(1)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特点:传播距离远,无孔不入等,主要发生于大型的自然灾害:地震、海啸、火山爆发、台风、核爆炸等。(2)超声: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做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易于获得较集中的声能等,可用于测距、测速、清洗、焊接、碎石等。精品资料1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知识要点、考点归纳时间:2011年9月(3)动物的听觉范围通常与人不一样,比如狗的听觉范围就比人的听觉范围大,猫、蝙蝠、海豚的听觉上限都比人类高。大象的语言对人类来说就是次声波。4、人能听到声音的条件:必须要有发声体、介质、良好的听觉器官、足够的响度和一定的频率范围。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1、噪声的含义:(1)从物理角度讲:噪声就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2)从环境保护角度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干扰的声音。(3)乐音: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