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科举制的创立VIP免费

科举制的创立_第1页
1/5
科举制的创立_第2页
2/5
科举制的创立_第3页
3/5
启东市初中“152010”集体备课导学案第4章(课)第节科举制的创立第课时总第4个教案主备人:季士飞审核人:教学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科举制隋唐产生完善,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隋朝科举制度的原因,培养学生从具体实引出结论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教学重点科举制创立和逐渐完善。教学难点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并对科举制进行客观评价。教具学具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过程思考与调整活动内容师生行为“15分钟温故自学群学”环节1、科举制度在隋朝产生的背景: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的人,却不能到和担任高官。2、科举制度在隋朝创立的过程:①帝开始用的方法来官员。他令各州人才,参加考试,合格的可以做官。②帝时正式设置,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选拔人才。我国正式诞生。3、科举制度的作用: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做官;选拔的,也从到。㈢、阅读教材18页,第二标题“科举制的完善”,完成练习:1、唐朝科举制逐渐完善,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两科最重要。、、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2、①时重视人才的和。②时大力提倡,开创和。③时成为主要的考试内容,亲自面试。㈣、阅读教材19页-20页,第三标题“科举制度的影响”,完成练习:1、科举制改善了,使得有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任职。2、科举制促进了,士人用功读书的。3、科举制也促进了,尤其因为进士科重视考,大大有利于的繁荣。4、科举制度在我国社会延续了年,直到才被废除。学生自学、群学合作完成导入新课:师问:“我们在选拔班委和三好学生时要求很高,其中很重要一条必须成绩优良、有真才实学。良好成绩的取得与一次13“20分钟展示交流质疑训练点拨提高”环节次的考试是分不开的。提到考试,我们每位同学都可谓是久经沙场的老将,我们知道考试是今天社会对人才的一种较为公平选拔方式。那我们知不知道在古代社会是如何选拔人才的呢?(多媒体)提出问题:古代社会是如何选拔人才的?由此导入新课。讲授新课: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一、科举制的诞生师问:科举制是在哪个朝代诞生的?师问:科举制在隋朝的诞生与哪两位皇帝相关?师问:文帝和炀帝分别为科举制诞生做了哪些工作?师问:你知道隋时当时录取了哪些人?师问:“隋朝为什么要采用科举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老师补充:科举制创立前,土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是做高官的基本条件。也就是说要做高官必须同时具备①本人要出自高门权贵家庭。②还必须有地方官员和高门权贵推荐。没有显赫的家庭背景是不能做高官的。这样选拔官吏的实权并没有控制在朝廷手中。而科举制与它的本质区别是:普通读书人和贫穷人家的子弟可以自愿报名参加官府的考试,这样就扩大了选官范围,选官权力也就牢牢控制在中央手中。那么我们现在就来学习科举制的创立。师问:隋朝科举制虽然规模不大,还不完善,但却有着重要意义。那么,科举制诞生有什么意义呢?(过渡)师问:科举制的完善是哪个朝代完成的?二、科举制的完善师问:唐时科举考试的科目,以哪两科最重要?(简介)常设考试科目:秀才、明法、明书、明算、明字、三史科、开元礼科。以进士和明经科最为重要。学生答:隋朝。学生答:文帝、炀帝。学生答:文帝时,开始用分科考试方法选拔官员。令各州推举人才,参加考试,合格可以做官。学生答: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科举制正式诞生。学生答:房玄龄、孔颖达等。学生答: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任官。学生答:从此门弟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从地方集中到朝廷。14师问:唐朝科举制的完善与哪些皇帝有关?师问:看书、讨论并归纳他们分别为科举制度的完善做了哪些贡献?(组织学生分别介绍状元、榜眼、探花)打出图片“大雁塔”和“曲江池”。老师讲解或由学生从收集的资料里得出内容:进士及第是一种高荣誉,人称“登龙门”。新进科进士聚集在京城长安...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科举制的创立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