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风采本课属于“欣赏.评述”学习领域,与本册教材第13课《保护我们的精神家园》组成世界遗产系列欣赏课程。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初步了解我国现有的世界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的风貌和特色,从它们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形成的过程以及对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和影响等方面感受其深刻的内涵。在《美术课程标准》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一章中提出,要引导学生关注美术与社会的关系,涵养人文精神,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掌握美术欣赏的方法。本课旨在通过各种图片影像以及文字资料,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的古代文明遗存和大自然神奇景观,从世界遗产的角度展开欣赏和评述活动。在观察、分析、探究的过程中,了解我国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陶冶审美情操,唤醒学生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的意识。本课教材共三页,分别展示了我国14处世界遗产。课题右边清晰呈现的世界遗产标志,明确了本课教学内容的核心。截止2013年6月,中国已有45处世界遗产,其中包括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景观以及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本课教材中展示的我国文化遗产共7处:八达岭长城、颐和园、布达拉宫、承德避暑山庄、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苏州古典园林“网师园”。作为最早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长城,教材特别以八达岭长城为例加以文字提问,目的是引发学生关注长城在人类历史上的意义与价值。文化遗产是先人遗留给后人具有文化价值的财产,教学中不但要引导学生了解文化遗产,更应该理解遗产背后蕴含着的深刻历史以及文化含义,充分认识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价值。除了文化遗产,教材中还呈现了两个自然遗产和一个文化景观:湖南的的武陵源名胜风景区、四川的九寨沟名胜风景区和杭州的西湖。我国目前被列入双重遗产的共有四处:峨眉山和乐山大佛、泰山、黄山、武夷山。在教材第29页、30页中,四处景观依次呈现。为了方便学生学习,教材中针对乐山大佛和武夷山作了简洁的文字介绍,突出强调了景观的艺术特征和历史价值。教材中除了对重要景观进行介绍外,在第29页还设置了“小知识”栏目,重点对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以及复合遗产三个概念进行了介绍,帮助学生对教材中的景观图片进行辨别与了解。在第30页“思考与讨论”栏目中,提出了三个问题,其意图是引导学生结合现实,通过讨论交流、搜集资料、回忆与思考等活动,充分认识世界遗产的内涵与现实意义。在“艺术实践”环节提出了活动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展开各种调查、整理、宣传等实践活动。“评一评”环节则是对艺术实践成果的检验,通过表达对世界遗产的认识与感受,唤醒学生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的意识。本课的教学目标在知识与技能上学生能够知道我国现有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了解其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艺术价值。在过程与方法上要求学生在搜集资料、欣赏、分析、讨论的过程中,感受大自然奇观,评述自己熟悉或感兴趣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感悟民族精神。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进学生对中华民族文明及历史文化的了解和尊重,积极参与到保护文化与自然遗产的活动中。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搜集和整理相关资料,认识和了解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自然遗产和复合遗产,并对其展开欣赏评述活动。本课教学难点是感悟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深刻内涵,提出有价值的保护建议,并做好宣传工作。在教学中首先展示一组长城图片并提问学生这组照片展现的是什么地方?学生通过欣赏图片,听讲、思考,感受雄伟的文化遗产给自己带来的民族自豪感,引发对长城的关注。由对长城的展现引出我们祖国的地大物博,历史悠久,独具中国特色的事物还有很多很多。由此引出课题——神州风采。在引导阶段中引导学生了解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的含义,分析长城的由来及其作用,带领学生理解文化遗产的产生源头,做到“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为学生对文化遗产的理解奠定基础。学生通过欣赏以长城为主题的创作作品感受文化遗产给人带来的冲击力,培养学生的艺术欣赏能力。小知识环节是让学生了解世界遗产都有哪几种类型?它们的含义又是什么?学会区分中国不同的世界遗产。在合作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