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帮助我成长导读:教师之间通过相互学习比较与分析,不仅可以相互启发,取长补短,还有利于攻克难关。教师之间最具可比性和仿效性,通过“实践—评价—反思—再实践”的教研活动,从模仿到内化,教师之间的教学水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必然会得到迅速提高。怎样成长为一名研究型的教师?这是我的愿望,我想可能也是许多幼儿教师的愿望。我们知道要想成为研究型的教师,必须具备研究的意识、研究的激情、研究的精神和研究的习惯。让自己一下子提升到那个高度我想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其实从身边的细小事情做起;认识自我准确定位,进一步提升自我价值的过程,才是真正帮助我们成长的有效途径。这是我在写案例分析中深深体会到的。一、孩子是指引我们的灯塔教师对待孩子的态度,实际上就是指教师的“儿童观”,随着科学的进步,要求我们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更好地理解和实施科学育儿,开发幼儿的潜能教师的某些看法将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发展。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却必须谨慎。案例与分析:小女孩薛余晴5岁微胖新到我班的插班生,在别的幼儿园上过一年小班,转园原因是原幼儿园的老师不喜欢她。镜头一:操作活动课上,薛余晴大声嚷嚷:“老师,我不会。”活动课上她却一样不做。就等着老师去帮忙。镜头二:课间自由活动时,趁小朋友不注意在后面推一把,等看到被推的孩子摔倒了,她便“哈哈大笑”。镜头三:集体活动时,她不听老师讲课而自由离开座位,有时爬在桌子底下,有个别的小朋友跟着她学。针对以上出现的情况,我的处理方法是发现问题及时给予纠正。不会操作,我手把手教她。看到她推小伙伴,就给她讲道理。集体活动中过于自由,就轻声提醒她。可是经过一段时间下来,她的改变并不明显。而且每天来告她状的小朋友人数不减。小朋友不接受她,我知道如果我也用一种不喜欢的姿态出现在她面前的话,她的处境会跟她入学的第一所幼儿园一样。这样不就是一种教育的失败吗?我想我应该尝试着改变她,试着重新去认识她。反思我在处理她的问题上的行为,为什么她不接受我的教育方式?我应该怎样帮助她?让她接受我呢?我查找资料,翻阅《新纲要》,从中得到启示,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大量研究表明,人的自我意识首先是他人态度的反映。有了这样的认识,再来看通常的讲的“正面教育”、“教育要以鼓励诱导为主”、“教育对儿童要有积极的期望”等教育原则,就更多了一层认识:教师作为幼儿的生活中的重要“别人”当我们用积极的眼光,正面的姿态、接纳与宽容的心理去面对幼儿,去和幼儿互动的时候,也会促使幼儿用一种积极的态度去看待身边的事情。有了这些认识,我改变了以往看到薛余晴有“麻烦”,就急着去救的方法。而是反过来主动评论她的言行,寻找她身上的闪光点,多与她交谈,让她对我有亲近感,让她明白老师很喜欢她。镜头一:集体活动时,一块磁铁滚落在地上,薛余晴很快地跑过来拣起磁铁送到我手中。我及时表扬了她善于助人的良好品质,但也提醒她,为了不影响其他小朋友上课,希望她上课时不擅自离开自己的座位,看好自己的小凳子。磁铁可以下课再捡。到表扬的薛余晴有一丝丝腼腆的微笑流露在她的脸上。镜头二:我经常当着薛余晴和小朋友的面夸薛余晴:“老师特别喜欢你胖乎乎的小脸,像红苹果似的,一看就是一个不挑食的好孩子。”镜头三:钱雨宁来告诉我:“薛余晴抢积木。”我走到薛余晴身边:“你很想玩那筐积木是吗?”薛余晴点点头。我说:“你去抢积木,小朋友不高兴了。怎么办?”薛余晴:“那她不给我玩呀!”我说:“你跟她商量了吗?”薛余晴:“没有”。我说:“你试着说:“我与你一起玩吧?”如果小朋友仍然不肯,你就先玩别的玩具,等她玩好再玩。这样不是更好吗?”薛余晴跑到小朋友面前:“钱雨宁我们一起玩吧?”钱雨宁看看我向她点了点头。镜头四:薛余晴:老师,张智霖不肯跟我一起玩积木。我说:可能张智霖他搭建的是一个大工程。需要许多积木。你要学会替别人考虑。镜头五早晨来园,薛余晴神秘的把我拉到一边,悄悄地拿出一串珍珠项链,塞到我手中:“老师,送给你的。”我问:“为什么?”薛余晴说:“因为我喜欢你。”我说:“谢谢你!你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