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后辛亥革命后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后表现中西文化开始碰撞,被动接受,通商口岸变化显著开始主动接受,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尤其是精神生活增添许多社会主义制度的新特点(如凭票证计划供应物资),生活水平总体低,相对封闭中西文化全方位融合,生活水平提高,多姿多彩衣着男装自产棉布、丝绸缝制;(穿着繁琐、不便行动、等级森严)和(美观适体方便平等)并行不悖;清政府改革官定服饰制度:新式军装、操衣操帽民国政府仿照西方各国,颁布男女礼服形制,新服饰走向社会中下层民众;洋装流行促成中国服饰的改良:和;学生装在青年人中成为文化教养的象征衣着朴素,样式成为思想是否进步的标准之一;军装、中山装(“”)和以和为代表的苏式服装盛行;蓝、绿、黑、白成为主要色调五彩缤纷,款式多样,注重面料、质地、花色、款式和品味,彰显个性女装汉族:上袄下裙满族:传统旗袍饮食菜系:以物产为依据形成口味、烹饪方法的差别;在通商口岸和大城市出现西餐厅、面包房、咖啡店,吃西餐成为有钱人的时尚食物比较简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使粮食产量逐年提高,1987年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菜篮子工程住宅各具特色的各地民居,如;外国人在通商口岸、租界设立西式建筑样式的使、领馆;一些官员、商人开始仿制欧式洋房或中西合璧的豪宅;上海、厦门出现中西合璧的、;西式的家具陈设受到欢迎城市住房总体比较拥挤,家具陈设只有床、饭桌和椅子等必须家具住房条件得到很大改善,;安居工程以满足中低收入的职工需要;追求家居内部陈设的舒适、外部环境的优美社会剪辫放足维新派主张“改装去辫”(1910准许自由剪发)、“废止缠足”(不缠足运动起步早,进展缓慢)民国政府颁布《剪辫通令》,结辫陋习至此革除;妇女获得受教育的权利男女平等社交礼仪清代礼仪根据身份与场合,分三跪九叩、长拜作揖等,陈腐而刻板;鞠躬、免冠等西式礼仪开始流行于交际场所正式宣布废除跪拜、作揖等理解,代之鞠躬、握手;旧的称谓被先生、君、同志等取代婚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维新派主张改革传统的婚姻制度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推动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恋自由;仿效西方的新式婚礼;广大内地和农村几乎没有变化;涤荡封建糟粕,颁布《婚姻法》,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习俗仍有纳妾现象丧葬繁琐愚昧的厚葬丧礼简化,出现西式文明、卫生、简洁的丧葬仪式;建立殡仪馆和公墓由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其他破除神权,反对封建迷信勤俭节约、无私奉献多样化的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如体育锻炼、外出旅游;形成注重环保、讲究卫生、赈济灾区等社会风尚;社会流行用语不断变化;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交通运输铁路1876年,英商擅自修筑淞沪铁路;1881年,中国自建第一条铁路——;1888年,宫廷专用铁路紫光阁铁路落成;列强争夺在华铁路修筑权与收回利权运动;1909年,设计施工的通车;多条铁路建成,奠定近代铁路网基本格局,但多为外国控制各条商路修筑权收归国有,但由于政潮迭起,军阀混战,社会经济凋敝,铁路建设始终未入正规,进展缓慢,特别是西北、西南与内地之间基本没有铁路交通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建成宝成、兰新等铁路,加强内地与西北、西南地区的沟通20世纪90年代,国家投入巨资加快铁路建设,目前铁路运营总里程居世界第二位,高速铁路运营里程数居世界第一位;在不断改进机车和对铁路进行技术改造的基础上,实现全国铁路多次大提速;2003年,世界首条磁悬浮列车在投入商业运营;2006年,全线通车城市交通南船北马;19世纪中期,自行车传入中国;20世纪初,汽车在上海等大城市出现,是权贵、富绅的代步工具;外国近代筑路技术传入中国;1906年,建成有轨电车人力车是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由于政治腐败、民生凋敝,加上汽车和油料几乎全部依赖进口,公路交通有所发展,但受到很大限制;1924年,出现公共汽车自行车王国;建起汽车制造厂,公路运输获得较快发展,建立较为密集的公路网,在黄河、长江等江河上架设起公路大桥,包括青藏高原的许多闭塞山区通了汽车;1969年,地铁开始运营摩托车、出租汽车、家用汽车;政府除加大路网建设外,还大力建设城市环线、高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