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给学生一点空间,促进其自主学习——由一堂展示课引发的关于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思考三十年前,顾泠沅先生和青浦教改小组共同努力和探索,总结和归纳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尝试指导---效果回授”的教学模式。我们青浦区实验中学作为顾泠沅先生教改思路的开创性实践基地,创新提出了以学生自主活动为学习中介,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不断激活潜能,发展个性,提升素质的教育模式,即简称为“活动---发展”的教育模式。二零零八年十月,在“青浦实验三十年”的庆祝活动中,我承担了我校一趟英语公开课的教学。为了秉承前辈在教改经验上的先进理念,充分体现我校“活动——发展”的教学思想,以更好地呼应“让学生在有效的课堂活动中自主学习”的活动主题,我在这趟公开课备课到形成、展示的过程中,对于“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作了一点探索。传统教学模式中,更多注重的是教师单方面的知识传授,“一言堂”的模式让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听课的“盲从”境地。尽管作为青年教师的我,有过一点突破陈规的想法,在日常教学中尝试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但迫于中考考分数的压力,又因每次的“自主”往往落得“自由”的尴尬局面,我的实践探索举步维艰,无法突破。让学生自主学习,就一定要还课堂于学生,给学生充分的自主学习空间,实现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但是,给学生空间,却并不等于放任课堂,失去教师在课堂中应有的主导作用。因此,如何权衡给学生空间,又实现教师的有效指导之间的矛盾就成了我要思考和解决的最大问题。在Disney这堂课的设计中,一开始关于单词的教学设计,我采用的是一贯的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再巩固和检测的方法。在与教研员老师的讨论中,她建议我给出单词的音标,让学生自主拼读单词。我在日常的教学中,较少采用这种方式。在公开课时,更是每每由于时间紧迫,唯恐学生读不好等原因,都是直接老师带,学生跟的方式解决新词认知的教学。直接让学生来读,行吗?我略有疑惑。在第一次试教下来,发现基础好的同学完全有能力自拼自读单词,只是基础差点的同学稍有困难。于是在后两次的试教中,我有意识让基础差的同学拼读那几个简单单词,读好之后并且鼓励他们再大声带全班同学读。读出来了,读的有点胆怯,有点轻。老师鼓励一下,并示意请他示范,全班学他来读。读单词的同学顿觉骄傲,涨红了脸,一本正经,字正腔圆地带读了生词。那种激动,那样的自豪,大概是他们在学习中难得的体验。给了“差”孩子一点点自信和自主的空间,孩子却还给我发自内心深处的感激的微笑。基础好的同学,更是在老师的留白中,用自己的能力绘画出了不一样的图彩。一个小小方法的改变,却使得原本不被我们重视的单词教学变得熠熠生辉。究其原因分析,根据人的认知规律,主动知觉比被动知觉效果好。在学习中有恰当学习动机,比盲目跟从好。如果教师先呈现单词,接着带读单词,学生往往是在被动牵引中读生词,没有动机,可能会盲目跟读。相反,如果给出音标让其试读,只给出音标让其拼写单词,学习动机产生,学生主动去知觉单词的拼和读,由其产生的效果,一定比前面的好。结论一:恰是老师的合理设计,主导了学习,又使学生成为尝试主体,自主学习,从而收获了最终的有效学习效果。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对于单词的教学,尤其是八、九年级的学生,尝试鼓励学生根据音标读单词,根据音标拼写单词,较之直接地呈现单词,机械地带读单词有更好的教学效果。本堂课的第二个亮点仍让我记忆犹新:在对文本第三段的精读处理中,我在教学设计上的改变。一开始,对于第三段的处理我就想到了要用同桌间协作提问的方式消化文本信息。但具体怎样的提问方式,我在思考和实践中有了突破。起初我给出了教师认为对于本段可能能够提出的问题的关键词,然后要求学生按照这些关键词去组成句,编成对话。我绞尽脑汁想到了所有可能学生提出的问题,并一一将提示写在了课件上。试教下来,发现学生就按照我的思路,很平淡地编了几个问答。似乎他们觉得本环节的学习方式较为无趣,,因此显得漫不经心。课后在与教研员,指导教师讨论的过程中,我们做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不必给出这么多词,让学生的思路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