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思维在数学课堂中生长[摘要]:数学的课堂要充满“数学味”才算是真正的数学课堂。一节好的数学课除了知识传授之外,必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既能引发学生思考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又在课堂中既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何在数学课堂中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本文从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播下思维的“种子”;探究充满“数学味”的课堂,建构思维生长的主阵地;有机地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把握促进思维发展的关键;注重问题意识的生成,用好数学思维发展的催化剂;注重创新应用,收获数学思维发展的“果实”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意在数学课堂中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思维发展,从而促进学生良好数学品质的形成。[关键词]:思维数学味数学思想方法问题意识创新应用现在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师对学生思维过程忽视,“满堂灌”、“满堂动”和“满堂问”的现象普遍存在。“满堂灌”式课堂只见知识,不见思想。“一讲到底”很可能限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生长,因为这样的教学剥夺了学生自己探索发现并提出不同意见的机会;“满堂动”式课堂活动有余,思维不足,课的形式搞得很花哨,整节课热热闹闹,学生热衷于活动而不善于思考。学生在热热闹闹的活动过后,头脑依然是一片空白,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往往只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他们在知识和能力上并没有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表面热闹的数学课堂失去了“数学味”;“满堂问”式课堂一问一答,教师思维替代学生思维,教师的过度点拨使学生思维参与不足。培养思维能力一再被我们的数学教育所强调,怎样把学习变成学生内心真正的渴望,是所有教育者最为困惑的问题。江苏省特级教师陆丽萍说过:“数学课,思维不能缺席,有益的思考方式和应有的思维习惯应放在数学教育的首位,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因此,要改变这一现状,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创设有效的思维情境,充分暴露思维过程,在课堂中教师要给予思维生长的空间与时间,教会学生思维,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优化思维品质。一、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播下思维的“种子”孩子的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上在于他的好奇心,好奇心没有了,又怎能激发他的兴趣?现在有很多老师喜欢课前布置学生回家看书预习,这是一种良好的学习1习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但有时学生很难真正看懂教材,或在家长和家庭补习老师的帮助下,已经把课堂上要学的内容讲得明明白白,等来到课堂后学生的好奇心已经完全没有了,觉得自己已经懂了,不需参与听课了,整节课就让自己的“脑子”空闲着,或是天马行空,胡思乱想。如何才能记学生保持新“鲜”的好奇心?首先,教师可以对学生回家预习提要求、留问题。要求家长不参与,只是督促,让学生自己通过看书独立思考并解决老师留的问题,如有疑问带回课堂与老师、同学一起解决。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善于从学生的生活中创设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但要有个度的把握,要不然会适得其反。有些老师为了追求课堂的热闹气氛,创设了过多的生活情境,充满了“生活味”,却缺乏了“数学味”,凸显不了数学学科的本质。如在教学人教版第十册《分数的意义》时,很多老师都是从分东西引入分数,要求学生带来一大堆食品,在课堂上热热闹闹的平均分着,孩子是关注分东西的思考过程,还是关注那一堆堆好吃的东西呢?再看另一位老师是这样从一个生活情境引入分数的:爸爸到商场买凉席,忘了量床的长度,打电话给儿子帮忙,儿子在家刚好找不着尺子,就想到了一个好办法,用爸爸的领带量,正好是两个领带长,电话那头的爸爸身上也有领带。再量沙发的长度,发现没有一个领带那么长,怎么办?这时候让学生思考后说说自己的做法,有学生说出把领带对折。是的,确实是对折了三次,沙发有7个这样的领带长,但如何告诉爸爸沙发是多少个领带长呢?这时,让学生写出答案,但多数同学没有动手,遇到困难了,这时引导学生想出解决的办法,有学生建议用纸尝试对折3次,得出有8份,因此答案是。根据需要创造出分数,多么了不起啊!同样是以生活的情境引入,用领带量沙发的情境更加彰显数学的魅力,更能凸显浓浓的“数学味”。教师通过用具体、有趣、富有启发性和挑战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