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叙事执教十几年来我不断的在学生日益成长的路上与孩子一起成长,收获快乐。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我更注重他们挖掘自身潜能。在执教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十五从军征》这篇汉乐府诗时,我就感触颇深:这篇古诗内容不深,扫除生字障碍之后,学生们利用工具书,差不多已经弄懂了这首古诗。为了使学生深刻体会古诗的意味,课前我要求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以自己喜欢的形式把这首诗表演出来。接下来的情况,真是让我有些意外。只见他们把白纸撕成条条状的,不用说了,这个肯定是胡须了,这个,我也想到了,老人最基本的特征嘛。其实,我仅仅想了这么一点,可是学生们呢,他们又撕了一点碎条条贴在了耳旁,哦,原来为了更形象的表现这个老人家,鬓角也白了。咦,又撕了一小节纸条,要放哪里呢?哦,贴在了眉毛上。哎呀,真是像呢,一个毛发全白的耄耋老人活灵活现。老人从军六十五年,此时已腰弯背驼,咦?在哪里弄来了一根拐杖,更是恰倒好处。学生们能够作到这些至少反映了他们两方面的能力,一是想的全面,二是平时留心观察。我感叹,他们真不简单,远远超出我的想像,但让我惊喜的还在后面„„第一组粉墨登场了,张海波组长,带领着他的组员走到教室外面候演了,我让里面的孩子们静一静,尊重他人,我们都在奇怪怎么还不进来时,外面有一个“苍老”得稚嫩的声音开始说话:“我,一十五岁离开家乡去打仗,八十岁才可以回来„„”呵,还有背景旁白。终于走进教室来了,这个老兵驼着背,拄着拐杖。我心里微笑着,感叹着,这时,老兵走近两个同乡人,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啦?”乡亲用手指着远处说:“那就是你的家,松柏参差间的一块墓地。”那声音里有很凄凉的味道,我真是诧异,学生们如何体味如此深刻呢?随后老兵回到家中,见到了原来温馨热闹的家此时已成了野兔、野鸡、野谷、野菜、松柏、坟墓构成的荒凉地。为解无米之炊,煮饭作汤只能就地取材,采集残院中的野谷、野菜来将就。作好了野谷饭,煮好了野菜汤,端着碗(用纸叠的道具),走出家门向东望去,这时张海波从兜里拿出个小瓶儿,往眼睛上挤了几滴眼泪,嗬!真有创意。这中间还不忘干咳几声,最后,边擦眼泪边叹息着退了场。第二组,孩子们采用的形式是分角色朗读。老兵、乡亲、旁白。读得绘声绘色,感情投入,读到最后,孩子们眼里闪着泪花。学生们读出了老兵的大难不死,读出了无限的凄凉,读出了无尽的悲哀,读出了老兵面对家破人亡的绝望,读出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造成的苦难!第三组,完全是另一种形式,用小品的形式表演,形式很新颖,还真象那么一回事,俨然一个个小演员。学生们太有才了,惊喜之余我很惊讶,学生们演绎了一个归来无家的民间故事,想法的确大胆,敢于创新!从这节课中,我发现了孩子们是那么有自己的想法,那么有自己的创造,在真实的有情境的实践中,孩子们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锻炼,他们把自己对文本的个性体验,淋漓尽致的表达在自己的表演中,这个表演里有他们自己的见解,体验,积累和创造,而这些正是我们新课程改革所极力倡导的。孩子们的潜能很大,只要教师善于挖掘,松开自己紧握的双手,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会带给你另一种收获!就利用一切机会来锻炼学生的能力,发展学生的能力吧,让学生都做一个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