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一个写作的契机现在的孩子,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一听到写作文就感觉头大,对写作的抵触之情完全“溢于言表”。孩子们通常会感觉无话可说或者万千头绪不知从哪说起,抓不住中心也叙述不开,平时伶牙俐齿、娓娓道来,到了写作时却抓耳挠腮、言之无物。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两点:首先从时代来说,如今的社会是一个“速食时代”,网络通讯尤其发达,连我家上幼儿园小班的孩子也知道,生活中若有疑难困惑只要到电脑上去“百度一下”就能找到N种答案;需要花一晚上才能看完的一篇童话故事现在只需要30分钟便能从电视的卡通片里了解到;需要花一个月时间才能看完的一部长篇小说现在只需要在电子书里下一个故事梗概便能了解前因后果,甚至还有一些精彩片段……这中间缺少的恰好就是一个过程:一个与书本接触的过程,一个畅游经典语言文字的过程,一个放飞思绪遨游想象空间的过程,一个经历探索与发现的过程……而这些过程的缺失恰恰就成为孩子“无法动笔”重要原因。其次,从老师来说,教师没有为学生营造好的习作氛围。对学生的字词句的训练,口语训练,阅读训练等,对出现在其他学科中的错别字,病句等一概不闻不问,既往不咎,反而抱怨学生的书写能力,阅读分析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想象力差;语文教师作为习作指导者,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也很少为学生提供说话、习作、想象、联想的机会,只是在专门的写话、习作课上才对学生进行讲解式训练,没有将写话、习作渗透到平常的学科教学活动中,而写话习作等练习多数都是两个周才安排一次,导致了说话、写话、习作整体氛围不浓,无话可写,无事可述。我是一名乡村学校的小学教师,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已经有11个年头,前面所带的两届学生都是半途从三年级接手,要学生猛然间得写一篇300字的作文,那可真是无处落笔,有的孩子甚至握着笔趴在桌子上哭,不管老师如何引导,如何出示下水作文得到的结果要么千篇一律,毫无个性所言,要么废话一大篇,找不出几个有价值的词语或句子……大部分学生是越怕越写,越写也就越怕,导致最终兴趣不在,每次习作只为完成艰难苦涩的任务而已。2013年9月,我新接手了一个一年级,40个孩子,40块等待雕琢的“璞玉”,望着40双明亮的眼睛,我暗暗告诉自己绝不能让以前的故事重演。于是,从最初的组词到写一句完整的话;从看图写话到自己制作绘本;从续写一两句小诗到自己编童话故事……我和我的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在“玩”的过程中孩子们的习作兴趣,习作能力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在教学《荷叶圆圆》时,我问孩子们:“荷叶还可以是谁的什么呢?”是小鸟的歌台、是蝴蝶的游乐场、是小雨点儿的蹦床……各种富有想象力的答案喷涌而出。在教学《坐井观天》时,我问孩子们:“当青蛙跳出井口来,她会看到怎样的景色呢?”孩子们的回答几乎一样:它会看到天是无边无际的。很显然,这样的回答并没能达到我启发孩子们想象的目标。于是接着引导“它会看到怎样的天空?怎样的大地?大地上有些什么?”孩子们议论开来:天空蓝蓝的,草地绿绿的还有各种颜色的花儿。可这样的答案也并不能让我自己满意,我并没有激发出孩子的潜能来,孩子应该要有自己个性的展现才行再换一种引导方式:“小朋友们想一想,如果你就是那只井底之蛙,当你跳出了井口,你会来到哪些地方?会看到怎样的景象?”这下教室热闹了,有的小青蛙来到了森林,有的小青蛙来到了草原,有的小青蛙来到了超市,有的来到了城市,有的来到了幼儿园……40个孩子绝对就是40个哈姆雷特。看着孩子们等不及别人说完就急着要发表自己的意见,我将一张张设计好和稿纸发到他们面前,让孩子们在纸的左边画上小青蛙来到的地方看到的景象,然后在纸的有右边的横线上写下对这幅图的描述。孩子们拿起笔“刷刷刷”地在纸上画着,“沙沙沙”地在纸上写着10分钟的时间,大部分孩子完成了他们的“创作”,骄傲地举起了自己的小手,待我俯下身子去欣赏时,不由得深受感动:罗茂铭写到:“小青蛙一蹦一蹦来到了大城市里,看到许多汽车在马路上来来往往,其中一辆开得弯弯曲曲的,司机叔叔肯定喝酒了!”巫杰写到:“我来到了城里的小学校里,看到很多小朋友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