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有引力定律”应用例析一、求天体的质量(或密度)1.根据天体表面上物体的重力近似等于物体所受的万有引力,由天体表面上的重力加速度和天体的半径求天体的质量由mg=G得.[例1]宇航员站在一星球表面上的某高处,沿水平方向抛出一小球,经过时间t,小球落在星球表面,测得抛出点与落地点之间的距离为L,若抛出时的初速度增大到2倍,则抛出点与落地点间的距离为L,已知两落地点在同一水平面上,该星球的半径为R,引力常量为G,求该星球的质量M和密度ρ.[解析]此题的关键就是要根据在星球表面物体的运动情况求出星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再根据星球表面物体的重力等于物体受到的万有引力求出星球的质量和星球的密度.根据平抛运动的特点得抛出物体竖直方向上的位移为设初始平抛小球的初速度为v,则水平位移为x=vt.有当以2v的速度平抛小球时,水平位移为x'=2vt.所以有②在星球表面上物体的重力近似等于万有引力,有mg=G③联立以上三个方程解得而天体的体积为,由密度公式得天体的密度为。2.根据绕中心天体运动的卫星的运行周期和轨道半径,求中心天体的质量卫星绕中心天体运动的向心力由中心天体对卫星的万有引力提供,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得若已知卫星的轨道半径r和卫星的运行周期T、角速度或线速度v,可求得中心天体的质量为[例2]下列几组数据中能算出地球质量的是(万有引力常量G是已知的)()A.地球绕太阳运行的周期T和地球中心离太阳中心的距离rB.月球绕地球运行的周期T和地球的半径rC.月球绕地球运动的角速度和月球中心离地球中心的距离rD.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周期T和轨道半径r二、人造地球卫星的运动参量与轨道半径的关系问题根据人造卫星的动力学关系可得由此可得线速度v与轨道半径的平方根成反比;角速度与轨道半径的立方的平方根成反比,周期T与轨道半径的立方的平方根成正比;加速度a与轨道半径的平方成反比.[例3两颗人造卫星A、B绕地球做圆周运动,周期之比为,则轨道半径之比和运动速率之比分别为()A.B.C.D.三、地球同步卫星问题卫星在轨道上绕地球运行时,其运行周期(绕地球一圈的时间)与地球的自转周期相同,这种卫星轨道叫地球同步轨道,其卫星轨道严格处于地球赤道平面内,运行方向自西向东,运动周期为24小时,由得人造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半径,所以人造同步卫星离地面的高度为,利用可得它运行的线速度为3.07km/s.总之,不同的人造地球同步卫星的轨道、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和加速度等均是相同的.不一定相同的是卫星的质量和卫星所受的万有引力.人造地球同步卫星相对地面来说是静止的,总是位于赤道的正上空,其轨道叫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广播卫星、气象卫星、预警卫星等采用这样的轨道极为有利一颗静止卫星可以覆盖地球大约40%的面积,若在此轨道上均匀分布3颗卫星,即可实现全球通信或预警.为了卫星之间不互相千扰,大约30左右才能放置1棵,这样地球的同步卫星只能有120颗.可见,空间位置也是一种资源。[例4]关于“亚洲一号”地球同步通讯卫星,下述说法正确的是()A.已知它的质量是1.24t,若将它的质量增为2.84t,其同步轨道半径变为原来的2倍B.它的运行速度为7.9km/sC.它可以绕过北京的正上方,所以我国能利用其进行电视转播D.它距地面的高度约为地球半径的5倍,所以卫星的向心加速度约为其下方地面上物体的重力加速度的四、求天体的第一宇宙速度问题人造地球卫星的线速度可用求得可得线速度与轨道的平方根成反比,当r=R时,线速度为最大值,最大值为7.9km/s.(实际上人造卫星的轨道半径总是大于地球的半径,所以线速度总是小于7.9km/s)这个线速度是地球人造卫星的最大线速度,也叫第一宇宙速度.发射人造卫星时,卫星发射的越高,克服地球的引力做功越大,发射越困难,所以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时,一般都发射到离地很近的轨道上,发射人造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为7.9km/s.在其他的星体上发射人造卫星时,第一宇宙速度也可以用类似的方法计算,即,式中的M、R、g分别表示某星体的质量、半径、星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例5]若取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为8km/s,某行星的质量是地球质量的6倍,半径是地球的1.5倍,这顺行星的第一宇宙速度约为()A.2km/sB.4km/s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