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上如何正确使用多媒体小学数学课如何恰当应用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可以对文本、声音、动画、图形等进行综合的处理,编制各学科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引入的教学氛围,大大简化教师的操作,有效减少学生的课业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乐学落到实处,从而产生不可估量的教学效果.因此,小学教师只有把信息技术融入到教学中,才能推进新课程,深化素质教育.本文就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课程的整合,作一些初步的探讨.一、多媒体技术与教学形式整合,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在教学形式上,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灵活多样的特点,它可以以图形的移动、闪烁、同步解说、定格和色彩变化等手段来表达教学内容.在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的同时,加上教师的精讲与启发,在结合学生的质疑、问难和讨论,使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和仔细观察,从而得出正确结论,改变了过去那种光靠教师“讲”,学生被动接受的形式,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主动探究的动力,真正实现自主、探究性学习.例如:圆的面积公式推导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运用传统的教具很难讲清楚,并且花时很多,而利用多媒体演示:把一个圆2等份,用红蓝表示两个半圆,再把两个半圆分成8个相等的小扇形,让小扇形一个一个从圆中“飞出来”排成两列,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闪烁显示,再依次进行16.32等份的方法增补,让学生通过对比,直观的看出等分的份数越多,越接近长方形.在此基础上再通过移动演示,使学生探究圆半径,圆周长的一半和所拼成长方形的长、宽之间的联系,从而推导出圆面积计算公式.这样的动画演示不但能够彻底的改变传统教学中的凭空想象、似有非有、难以理解之苦,而且有效地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又突破了难点,优化了教学过程,丰富了教学形式,提高了教育质量.二、多媒体技术与课程内容整合,实现“向生活回归”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对数学产生苦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脱离实际.”然而现实的生活材料,不仅能够大大调动学生体会到所学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十分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我们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合到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来,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更具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宽知识面,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例如教学“比较”时,先呈现一片绿色的草地,教师引入:“小朋友们,你们见过草地吗?草地上的景色是怎样的?”接着画面出现母鸭和小鸭,“鸭妈妈也带着它的孩子们来了.大家在草地上玩的开心吗?”…….这样美的画面和学生的生活经验中的自然美融合在一起,引起了学生们的审美感,欢悦的笑容已经在孩子们的脸上展开.于是转入了鸭妈妈和鸡妈妈的对话.鸭妈妈对鸡妈妈说:“我的小鸭比你的小鸡多.”而鸡妈妈却对鸭妈妈说“不对,我的小鸡比你的小鸭多”怎么知道鸭妈妈的孩子多还是鸡妈妈的孩子多呢?这就引发了比多与少的问题.学生经过讨论后,决定让小鸡和小鸭分别排队,然后一个对一个,就把多少比出来了.这样,学生饶有兴趣地学会了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两个数量的多少,同时又感受到了美的熏陶.三、多媒体技术与教学方法整合,实现教学行为的变化网络这种四通八达的信息源为学生提供了获取知识的广泛途径,这就使教师的“讲”必定大为减少,而突出了学生的个别化的学习或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法也由传统的单向灌输转变为启发构建,突出认知主体在构建中的作用.这样使学生适应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要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利用多媒体技术中的交互性特点,可编写出较强带有控制性的模拟演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一题多解,灵活运用已有知识的习惯.例如:在《分数的意义》学习中,有按指定分数给图形填色的练习.这样的练习答案不是唯一的,利用计算机就可以使学生自由发挥,填完一种后计算机再鼓励学生想出别的填法,只要学生填的份数正确,计算机就会给学生肯定的反馈,错了就给学生鼓励.这样使学生很快的了解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