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理念从浅薄走向深刻―――执教“我是什么”有感一堂“我是什么”下来,已是汗流浃背。在大汗淋漓之余,实感汗颜。曾欣喜的以为自己把丁培忠老师的教育理论理解的很是深入,这堂课将会上的精彩纷澄。然而,事与愿违的现实在警醒自己的同时,也引发对自已教学行为的深刻剖析!一句“你问的还是太多了”的评语,从激动难平时的不解,到反复回味时的思索,到潜心研究时的顿悟,犹如当头棒喝!曾以为自己深入理解的理论,原来被一些似是而非的想法困扰着。自己的理解也是刚触皮毛,更何谈深入骨髓呢!一些浅薄的想法涌动心头,不吐不快。一、语文需要我们深入的挖掘教材。教材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课程资源。对教材的挖掘与理解的深度,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一堂课的成败。有人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阅读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不必赋于教材过重的“责任”。我想这是认识上的偏差,既然教材是一个例子,那么挖掘的不够又怎能用好这个例子呢?一旦造成南辕北辙式的学习,只能是误人子弟了。如果学生理解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不是建立在对教材的深刻挖掘上,又怎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能力。这不是事倍功半吗?正确的教学理念是设计课堂教学的先导,这一点我并不怀疑。但同时我也坚信,对教材的深入挖掘将更好的实现我们的教学意图,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挖掘教材首先要做好教材的定位,它是什么文体的。说明文、童话、记叙文等等。不同的文体在教学中的教育倾向是不同的。如“我是什么”是科普式的说明文,但语言优美,运用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充满童真与童趣。并且单元的主题是引导学生学科学、用科学!因此在教学设计的倾向是: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同时,让学生感悟作者如何运用语言将水的变化这一科学现象展现出来的。关注的并不是科学知识的本身而是语言的神韵。丛智芳老师也曾说过:“文章是有色彩的”。不同文体的朗读也是不同的。因此,教材的定位有着举足轻重的价值。其次,体验文章的人文内涵,也就是文章的思想感情。这是学生朗读与感悟文本时的主旋律,正确的理解与把握,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赋于学生能力训练时的情趣,不会使读变得呆板,不会使说变得乏味!如:“我是什么”教学中,始终抓住水的变化这一主题,引导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读出水的不同形态时的样子,看谁读的生动。在读书中学生就感受到了水的变化的神奇,感受到自然的奇妙,产生了疑问,有了探索科学的意识与愿望。这种感受不是强加的,是学生在读书中“润物无声”般感受到的。第三,品味教材中语言的优美,抓出文本的重点段、句、词、字。这些词语在文中有时起着画龙点睛的妙用。不仅可以在教学中攻克教学中重难点,也是培养学生语感时,极其有必要让学生品味与感悟的。如:“我是什么”中:“落”“打”“飘”等动词的运用。不但,运用的恰当。而且从词意本身也体现了,“雨”“雹”“雪”各自不同的形象,下落时各自不同的样子。第四、文章的结构要了然于胸,这可以帮助我们教学中大胆的取舍教材,渗透写作的手法等。二、语文需要以工具观、实践观作为教学设计理念。语文教学中我们关注的不是“语言文字承载的内容,而是负载某些内容的语言形式”。这样可以避免我们把语文课上成“思想品德课”、“问题课”。把关注点放在训练上,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积淀学生的语感。“我是什么”这堂课的设计的主旨也是基于此点的。但教学中出了问的过多的现象。是这一理念运用于实践中的失当。1、语言、词语的品味。应“因词而异,因学而宜”。在“我是什么”教学中。解读“极小极小”时,先让学生说一说你学过有关“极”的句子,体会“极”表示程度深的内涵,再激励学生读出来。这种方法是通过学生以有的学习经验做为引导,学生理解的很容易,水到渠成的品悟出了语言的意味。而“落”“打”“飘”的品读中。先让学生对比,说一说它们换一换位置行吗?学生说的不够到位,耗费了大量时间与精力。再让学生读出它们的不同时,虽然学生读的很好,但是读的整体性不够,显得有些散。并且这种指导的方式,学生读出来的感受有了“感情强加”之嫌,学生对三个词的体会,不是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