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家长工作通过这次学习,深深地感到家长最关心的是孩子,最感兴趣,永远都不耐烦的话题也是孩子,所以我们与孩子交流,必须从教育方面着手。要留意每个孩子每天在幼儿园各方面的表现,当家长接送孩子时及时向家长汇报孩子在幼儿园一天的情况,也应向家长了解一下孩子在家的表现,比如:孩子在家有哪些习惯、家长对孩子有什么要求和期望家长对教师有什么意见等等,都可以作为话题。另外,与家长交流时说话要委婉、客气,要尊重家长,要表现出自己的真诚,当谈到孩子的优点或缺点时,一定要客观,就事论事,特别是有缺点的孩子,不要责备家长不会教育孩子,总之,说话要讲究方式和方法。所以教师要做好家长工作应该抓住以下几点:一、懂得尊重和理解要做好家长工作,使家园合力作用发挥到最大,尊重与理解必须是前提,家园合作要以老师对家长的尊重与理解为起点。有时候,我们会埋怨到某某家长不来参加幼儿园的活动,不帮我们收集资料、很少与老师见面、沟通。并把这类家长归为不配合者、不支持者,而渐渐地忽视和远离他们。其实,我们老师可以换位思考一下,家长们都有自己的工作,工作压力大,下班后,又要忙于繁琐的家务,空闲的时间本来就不多。因此,家长的不配合、不支持也是情有可原的。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尊重家长、给予理解,而不是心生埋怨。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老师可以采取有针对性的活动安排。例如有的小朋友爸爸妈妈工作忙,经常是由保姆、爷爷奶奶接送,班上的通知事项经常传达不到。为此我们特意准备了一些便条把每次的通知事项写在上面转交到家长手上,或者给家长发个短信。这样既让家长及时了解到班上的活动进程和安排又体现了老师对孩子的关注对家长的理解。又如我班在开展关于了解分享阅读的家长座谈会活动中,发现好些爸爸妈妈没有前来参加,大部分是爷爷奶奶或者是保姆。针对出现的情况我们就采用问卷的形式,去了解每一位家长在哪段时间便于前来参加亲子活动。我们再根据家长的具体情况作好亲子活动的时间安排。这样做了以后,家长们有了相对自主的支配时间的权利。参与活动的态度也积极起来了。通过小小的一张问卷,也使家长们感受到了老师对他们的尊重与理解。二、建立平等的地位在幼儿教育活动中,教师与家长同样是教育者的身份应该是平等的。双方以平等的身份互相尊重为前提才能建立积极健康的合作关系。教师过分地以专家自居,不能够理解尊重家长的教育方式理念的话,就会在教育方式方法最基本的问题上开始与家长产生分歧。老师虽然受过专门的教育,有一定的育儿知识和经验。但是,我们不能自以为是教育的行家而高高在上,总觉得家长没有水平,溺爱孩子,而一味地去指挥家长。这样可能会引起家长的反感,不能真正发挥家长的作用,很难形成教育孩子的双向互动,也不可能使家园共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实际上,幼儿园的老师受过专业的训练,在专业知识和教育技能方面是有一定的优势。但是,家长是看着孩子长大的,对孩子的了解要比我们老师深刻得多,在家庭教育实践中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如果老师能以平等的态度与家长对话,充分了解他们的需要和愿望,家长也一定会真诚地配合老师,真正做到家园配合,共同教育。三、注重沟通的多样性为了达到家园同步的配合教育,家园双方要围绕着孩子的发展经常联系,相互沟通,让家长了解具体教育目标及幼儿各方面的发展,与幼儿园取得共识,从而使家园同步教育更有效地促进孩子的发展。因此,教师如何和家长沟通就成了我们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与家长沟通不要只局限于单一的交谈或电访,这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我们应采取多渠道多样化的沟通方式,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到自己孩子在园情况。四、让家长学会和孩子共同学习、成长陈鹤琴先生指出: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幼儿从父母那里学说话,认识周围的事物,模仿父母的言行,在父母影响下形成性格。这足见家长在幼儿教育中的作用,家长来自各行各业,可谓人才济济,是幼儿园一份丰厚,宝贵的教育资源,它很好补充了幼儿园某方面资源的空缺。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家长资源的利用却是困难重重的。因为家长的知识水平不同,素质不同,对于老师的安排也就会有不同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