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想再认识一段时间以来,在学校的倡导下,在自己的需要下,我开始拜读李希贵老师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36天,我的美国教育之旅》,最近又读了《学生第二》。在阅读中,李老师的教育思想一直荡涤着我的心灵。我总有一种感觉,读魏书生的著作,得到的是魏书生的教育情怀感染,读李镇西的著作,获得是教育情感的熏陶,然而读李希贵的著作收获到的却是他教育智慧和教育思想的启迪。第一,钦佩他的教育的理性与管理的智慧。李希贵老师的“学生第二”是对当前教育界“学生至上”热潮的一声棒喝。他认为,学生成了我们的顾客,成了我们的上帝,我们把所有目光都聚焦到学生身上,而忽视了教师的健康,忽视了教师的发展。对一位校长或者教育管理工作者来说,关注学生首先应该从关注教师开始。的确是的,教育是生命培育生命,爱心滋养爱心,温暖传递温暖,尊重撒播尊重,智慧启迪智慧的崇高事业,“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任何关爱都必须经过人的传递才显得真切、动人。当强调学生主体、学生中心的时候,我们应当把教师放在一个什么位置上?当一个公司把员工放在第一位的时候,员工就会把顾客放在第一位。同样,当学校把教师放在第一位的时候,教师也会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因此,我们要致力于培养教师在学校的“幸福感”。这是多么富有理性与智慧的教育管理。“管理应该从提倡什么切入”,这是李希贵对学生的管理思想。这样做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而不是强行规定,必须遵从。迫使之下的行为肯定是收获甚微。想一想自己的教育行为,时常拿学校制定的大制度来要求学生必须怎样怎样,但却没有见到理想的效果。一直以来我为学生的不听话而时时烦恼着,却忽略了使规定变为学生学习的自觉行为,让学生在得到尊重的基础上,愿意这样做,这也是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开始。这是我阅读后的思考。那么怎样尊重学生呢?我想首先要心中有学生,有每一个学生,平时为每一个孩子创造成功的机会,让每一个人都感觉到他的成就和荣誉,当然学生的成长需要老师的引领,但归根结底是学生自己成长。我班自开展小组合作以来,这一点我是最有体会的,我班分成八组,八个组长时由学生自己推选的,经过每一科老师的培养,每一个组长都很负责,尤其是他们之间的合作与竞争,你看吧,哪个小组落后了,课下小组长紧急召开会议,有的鼓励,有的号召,再上课,这一小组一定会有改进。老师肯定他们的进步,拉近了各小组之间的距离的同时,竞争就更激烈了。小组内的后进生,对子间的合作更让你感动。我平时留作业,孩子不愿做,但组长却能让后进生超额完成作业。后来我关注他们的举动,原来组长不是用老师的批评法,而是尊重和鼓励,为了鼓励组员,组长得到爸爸妈妈支持,亲自为组员买奖品,每天都向我汇报或展示他的组员的作业情况,今天我表扬了这一组,明天一定会有其他组挑战。他们在课上的表现,我时常听到各科老师的表扬。为了让各组健康的成长,课下我们几位老师经常交流如何促进他们的合作和竞争意识,这样他们才会沿着科学的,健康的学习轨道前进。老师告诉我们,学生的潜能就像空气,可以压缩于斗室,可以充斥于广厦,就看我们给他们提供什么样的空间。的确是,自从学校提倡学生自主管理以来,我就在摸索自主管理的方法。班主任面临的工作方方面面,但又事无巨细,好在是学生们都长大了点,有些事实施起来,方便多了。为了让他们出色地完成各项工作,我合理分完工后,再在各小组抽出合适人选当组长,小组内部自行分工,由各组的检查员检查上分。这样偷懒的没有了。寒假期间我班布置的综合实践活动,开学初各小组的展示汇报工作还不到位,我干脆对他们放手,提倡孩子自己准备,甚至课件都自己完成,学生经过我的指点后,第二天十个同学拿来课件,参入竞选,孩子们的综合实践活动真的是锻炼孩子的组织能力。第二,钦佩他的“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还是在高密四中当校长时,也算有了一些成绩,于是,不断有一些到四中参观考察的人,总是喜欢提出一个问题,就是四中的“真经”到底是什么?他说只是“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的确,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有这样一则故事:古希腊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