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自我认识与自我提升现代信息社会中,信息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教育的信息化进程也被快速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得学校教育在课程、教学、管理、学校文化等方方面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我国“校校通”、“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等教育信息化工程的全面实施,很多学校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资源建设都已经初具规模,具有相当信息技术基本技能的教师和员工也越来越多,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将学校现有人力、物力的投入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教育效益,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以及学校管理中的作用。校长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要不断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环境给学校管理提出的新的要求,提升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决策、管理、服务和评价等信息化领导力,把学校打造成为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整合的样板,使自己逐渐成为应用信息技术管理教育、经营学校的专家。本文旨在帮助校长理解信息化领导力,并提出从校长自身的角度如何提升自己的信息化领导力建议。一、什么是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不是单独的一种领导力,它是校长整个领导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和校长的道德领导力、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校长的教学领导力以及校长的文化领导力等领导力是相互融合、相互支撑的,它也并不是在其领导力中增加一个新的板块,而是在学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发展这样一个新背景下,校长所需要具备的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合理评价教师、学生和学校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应用绩效的能力,在学校引领和示范合理高效地使用信息技术、合理决策、公平地分配与学校信息化相关的人、财、物等资源,使学校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投入取得应有的成效的能力。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是在信息化环境中,校长所体现出的一种综合影响力和领导气质。二、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现状1、多数校长对信息化领导力的认识存在偏差在一次市级中小学骨干校长的培训中,我在讲座前进行了一个随机的问卷调查(学员事先已经知道该讲座的题目是《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校长领导力提升》),问卷中首先给出了本讲座准备的三个话题:①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学校发展策略;②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中的应用;③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要求校长们选取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多选),调查的结果是:选①的不到四分之一,选②的超过百分之九十,选③的大约有二分之一。从这一结果可以看出:校长们对信息化领导力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不知道应该包含些什么内容,他们认为信息化领导力主要就是要提高校长的办公效率,提高管理水平,以及把信息技术用到教学中去,而对于其他方面,比如学校信息化发展的长远规划,学校信息化进程中的资源分配,信息化给教师,给学生,给学校带来的巨大机会,能否充分利用信息化来促进学校的发展、促进学生的发展等,都没有一个明确的认识,他们往往只重“技术”,而对影响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非技术”性因素,比如信息化条件下的工作对象、工作环境、工作方式的变化却关注不够。2、校长的个人信息化领导力普遍不足校长良好的个人领导力是推动学校发展的核心因素之一。目前,在学校的信息化进程中,特别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进程中,校长个人信息化领导力不足的状况在学校普遍存在。首先,校长缺乏对学校信息化发展的前瞻性决策力。由于自身知识、经验等方面的原因,他们比较满足于原有的教育理念和领导方式,对教育信息化的前景和发展了解不够,对信息化缺乏有力的认识,很多校长保留着原有陈旧的、静止的思维模式,对信息技术所引发的学校管理的多维性变革(来自学生、社会、以及学校内部的)没有一个主动而敏锐的洞悉力,甚至是漠不关心。有些校长缺乏决断力,在遇到变革时顾虑重重,怕出差错、不愿改变,以致于在学校信息化发展的机遇面前裹足不前,错失良机。有些校长甚至还凭借个人的“热情”与“经验”不讲究科学的领导规范与策略,不能使整个学校建立起一个大家都认可,并愿为之共同奋斗的学校信息化发展的愿景,所以,在学校的信息化进程中,许多计划难以真正实施,不能领导学校向所规划的方向前进。不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