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阶段五代、辽、宋、夏、金、元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阶段特征政治经济民族外交文化从分裂走向统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封建政治制度向边疆地区扩展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民族政权并立,有战有和民族政权并立,有战有和各少数民族完成封建化过程对外交流进一步发展封建文化高度繁荣,科学技术有科学技术有突出发展突出发展;;文学发展具有新文学发展具有新特点特点宋元时期阶段特征一、宋元时期政治一、宋元时期政治11、、从分裂走向统一从分裂走向统一宋元时期政权更替演变宋元时期政权更替演变十国五代辽(契丹)金西夏北宋南宋蒙古蒙古元元8918919791127127613681368916112512061206127112719079601038111512341227北北南从分裂割据、若干个民族政权并立从分裂割据、若干个民族政权并立到逐步走向统一到逐步走向统一五代十国北宋辽西夏金南宋(契丹)元(蒙古)907—960960—1127916—11251038—12271115—12341206—1271—13681127—12762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1)北宋:宋初强化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背景---目的—措施---藩镇割据、武将专权、赵匡胤建立北宋的方式铲除割据基础,防范……巩固……权、钱、兵①削实权②制钱谷③收精兵④科举制的发展表现:①中央官制:削相权②地方制度:行政机构设为路、州、县。削地方藩镇之权。③监察制度:宋朝的提点刑狱司专职监察刑狱;地方上设通判设“二府”,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后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区、军权、财权,进一步加强皇权。军事:把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禁军。行政:由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地方。财政:设转运使,地方赋收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由中央掌控。度度支支盐盐铁铁户户部部中中书书门门下下枢枢密密院院((三衙三衙))侍侍卫卫马马军军司司殿殿前前司司侍侍卫卫步步军军司司皇帝皇帝二府三司制财政财政行政行政军事军事特点---重文轻武、重内轻外、分化事权①重文轻武,文人治国;②分割地方权力,高度集权于中央;③强干弱枝,守内虚外;④分化事权,内外相制影响---积极、消极积极、消极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解决藩镇割据,维护国家统一,起了重要作用,也有利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但,这些措施又是一把双刃剑,在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矛盾的同时,也为北宋种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过度削弱地方权,导致国力衰微内忧:土地兼并——农民反抗冗官、冗兵、冗费——积贫积弱外患:辽、西夏的威胁王安石变法目的:克服危机、维护统治实质:地主阶级改革家在不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前提下进行的富国强兵的改革。3、北宋中期的变法——王安石变法(背景、目的内容实质失败原因、评价)11、从分裂走向统一宋元时期政权更替演变、从分裂走向统一宋元时期政权更替演变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一、宋元时期政治一、宋元时期政治内容:明显有利于农民的措施是:损害了官僚、地主利益的措施有: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将兵法的实施是为了克服北宋初期的带来的弊端青苗法募役法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保甲法更戍法思考和归纳: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根本原因:主要原因:次要原因:直接原因:如何评价王安石变法?背景+目的+实质+效果+败因未触动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对用人不当,危害百姓宋神宗去世,保守派上台►两宋时期的民族关系特点北宋时,与之并立的政权有辽、西夏、大理等;与南宋并立的政权有西夏、金、蒙古、大理等。两宋时期的特殊形势,使民族关系呈现以下特点:(1)民族政权并立。辽、西夏、北宋的并立;金与南宋的并立等。(2)民族政策以软弱为主,多次用兵失败,对辽、夏、金以岁币等方式换取和平。(3)民族矛盾突出。两宋、辽、夏、金等政权都亡于民族政权的进攻。(4)民族融合是主流。北宋与辽、夏分别在边境地区开设榷场进行贸易;南宋时大批契丹人、女真人进入中原地区,与汉族人民共同生活、劳动;元朝时形成民族融合的新高潮4、宋元民族政权有战有和,是历史上又一次民族融合的高潮。中书省中书省吏吏户户礼礼兵兵刑刑工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