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尝诗词教学赤壁市第二实验小学徐雪莲经典宋词在小学教材中并不多见,《如梦令》是教材之外的一首词,这首词的意思浅白,贴近生活,学生易于理解,加之从未上过古诗词公开课,我决定上《如梦令》。《如梦令》是宋代词人李清照所作。词人回忆了一次愉快的郊游情景,因酒醉在归途中误入藕花丛,把栖息的水鸟都吓飞了。词人勾勒了这次游赏活动的几个片断,侧重写景,融情于景,表现了作者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也让读者分享她对自然美的感受。词的画面丰富多彩,有静有动,学生易于想象。为此,本节课设计的基调定位是:了解词的特点,多重诵读,感知词之味道,充分运用想象,感受如诗如画的美——美景、美酒、美丽的意外、美好的生活……为此,本节课采用了版块设计思路:1、吟诵比较,了解词之特点。“在中国文学中,词是一种非常微妙的文学样式”(叶嘉莹语),在课的开始,我让学生了解词的一些基本知识,初步认识这种文学样式,不仅能使教学的“词味”更浓,还有利于引领学生进入文学的层面进行鉴赏,培养他们阅读的品味和审美情趣。2、多重诵读,感知词之味道。《如梦令》是一首词,就应该以词的方式来教。学生有了对词的认识,才能更好地在诵读中关注词独特的节奏感、音韵美,在想象画面中体味词的美好意境,在回味语言中品出词的精妙、韵味悠长。《语文课程标准》中在各个年段对古诗词教学有不同的要求,第三学段要求学生“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因此,在高年级古诗词教学中,我们要关注古诗词的声调、节奏、停顿等,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较深入地体味古诗的内容和情感。引领学生诵读是古诗词教学之根本。在教学中,诵读应该是有层次的,如本课教学,首先要求学生自由朗读,由读准字音、多音字开始,再次要求读得字正腔圆,读得抑扬顿挫、韵味十足。最后读出词的节奏感、音乐美以及自己的感觉。读的层次分明,一步一个台阶,步步递升。如此以诵读为主线,学生才能读出词意,读出词境,读出词情,读出词韵。3、读懂文字,读出画面,整体感知画面的丰富多彩,这是重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学时,想象画面的过程,是先部分后整体:先分别想象“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三个画面,再连贯、整体想象为“一幅流动的画”。教学中把语言——画面——诵读(说话)三者连成一线,那画面有声有色,有人有景,有静有动,充满了无穷的生机与魅力,每个孩子说的都是他自己心中的风景。这一版块设计试图唤醒学生所有的器官感受词:听、看、诵、想、感受,进入词境,使学词的过程成为愉悦身心的体验。4、回味语言,品出词之精妙。这首词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首开“以寻常语绘精美图”之先河。教学中,在想象精美画面之后,让学生去品味“寻常语”的不寻常。在品读过程中,学生所列举的“常记”“惊”“争渡,争渡”“沉醉”等字词,体现了不同程度的个性化解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品析“醉”字,说明“醉”字和整首词意的关联。这样引导学生从诗词本身的艺术特色着手品味语言、欣赏语言,享受语言的内涵和魅力,获得美的熏陶,学生当然会为之陶醉。5、补充拓展。学生深情地吟诵《如梦令》,从补充的资料中感受到了早期李清照的幸福、快乐的生活,此时出示她后期生活的代表作品《声声慢》。在配乐范读中,学生们感受到了她的词风转变了。追根溯源,学生从补充资料中找到了答案——国破、家亡、夫死,晚年无家可归,流亡在外,饱尝了生活的艰辛的情况下,因此她的词风也发生了变化。对于词人的资料的出示,意在让学生了解诗词的写作和作者的生活经历、时代背景、情趣心境有很大的关系。李清照是以写“愁”称著的女词人,而她的这首《如梦令》却写得新鲜活泼,极富乐观情趣,这是她早期生活无忧无虑、幸福美好的一个缩影。补充李清照的生平,旨在让学生明白读词要读人,品读一首词,其实就是在品读一段独特的人生经历。回顾这堂课,觉得整堂课的课堂容量太大,有几许“牵”,有几许“引”,有几许累,有几许乐。课堂永远是遗憾的艺术,我深深地体会到,有尝试才会有收获,有实践才会有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