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届教学观摩活动中,我最欣赏的是臧学华老师的《写导游词》,他的课真实、朴实、扎实、灵动,为学生点亮了习作之灯,让学生自信、自由、自在、温暖地表达。一、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习作之愿望1.生活情境臧老师的课堂创设了真实的习作情境:请学生为来自全国各地听课的教师介绍桂林的景点,一方面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习作因“需”而“作”,另一方面他们能真实地感受到习作源于生活。【教学片段一】课前沟通时的猜测师:1985年《中国旅游报》发起并组织全国人民评选了中国“十大名胜古迹”。排在前三位的:桂林山水、杭州西湖、万里长城,你们猜一猜,谁排第一?生:我认为桂林山水。师:自己的家乡,很有底气。生:我认为是长城。师:有认为桂林山水的、长城的,有没有认为是我的家乡杭州西湖的?生:我觉得排名第一的应该是杭州西湖。师:觉得特别美吧。刚才猜对的是这位同学。是象征着我们中华民族的万里长城。知道桂林山水排第几?生:第二。师:也非常了不起了!你们骄傲吗?生:骄傲。师:你们自豪吗?生:自豪。师:带着这份骄傲和自豪,我们来上课好吗?生:好。【赏析】臧老师善于利用生活资源,将《中国旅游报》评选的前三名“名胜古迹”(巧的是一是象征中华民族的,一是学生家乡的,一是臧老师家乡的。)让学生猜测谁排第一?我以为此环节一“猜”多“效”:一是放松了心情,增加了学生的自豪感,让他们更好地进入下面的学习;二是渗透了“生活处处是语文”的理念,读书、看报都能学语文;更为重要的是为写导游词渲染了氛围,真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教学片段二】开课前调查表的呈现师:这两天全国各地的老师来桂林参加活动,同学们推荐了景点、还完成了资料的收集。我对学生收集的资料,进行了整理。57位同学选择了11个景点,(PPT呈现调查表,对着表格问学生)排第一的———生:是象鼻山。师:我们班有26人推荐了它。师:排第二的———生:是漓江。师:有9人。今天我们要为自己推荐的景点来写导游词。【赏析】臧老师如此用心。习作从真实的情境出发:全国老师来桂林,必要赏桂林,你们来推荐景点;习作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呈现调查表,为学生下面介绍象鼻山、漓江做了铺垫。习作,遵从生活需要;习作,尊重学生选择,基于生活,基于学情,习作之门就这样被轻轻地打开。2.语言实践情境臧老师不仅为激发学生习作愿望创设了真实的生活情境,还通过展示、评价学生的课前资料收集单,利用PPT循环播放桂林景点图片、展示自己游览象鼻山的照片,为学生创设了真实的语言实践情境,让学生习作与口语表达有理有据、有情有趣。【教学片段一】评价学生资料收集单与滚动播放桂林山水风光片师:接下来我们就要为自己推荐的景点写导游词,根据我们课前资料收集单,(师利用PPT展示学生课前资料收集单,分别从书写整洁漂亮,收集的内容:收集的景点风光,介绍的故事、传说,其他资料等来表扬做得优秀的同学,略。)我们大约十分钟的时间来完成。开始吧。师:(用PPT滚动呈现有关桂林山水图片,且图片上配有写桂林山水的诗词,并伴有优美的音乐。)既写风光,又写传说,可以。写一个方面可以,写两个方面也可以。生:(写导游词)【教学片段二】臧老师展示他手机上的照片师:26日臧老师也在桂林景点走走。(老师拿出手机,呈现照片),我也是其中的一位游客,请你们为我介绍一下这个景点。生: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今天的导游林清芷。现在我们来到桂林的城徽———象鼻山。它位于桃花江与漓江汇流处。由于象鼻山像一只大象在江边,所以被称为象鼻山。来,我们上船,小心一点,别滑倒了。来,听我朗诵诗歌。猜猜看,我说的是哪首诗?“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还流。”好,猜对了吧?对,是《水月洞》。大家小心下船,别掉入水中。大家注意别在水边玩,不要乱画。好,自由活动吧。【赏析】臧老师为学生创设了真实、具体、灵动的语言实践情境:其一,背景情境。教师对学生课前收集资料的点评看似不经意,实在用心。既巧妙地告诉学生写导游词注意书写;又无痕地指导了学生如何运用资料写导游词。其二,媒体情境。片段一中利用PPT,出示一组桂林典型风景图片,伴有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