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教育专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两者“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为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让家长积极担负起教育者的责任,有效地配合学校开展教育,保持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近年来,我校根据学生实际,在坚持传统的家校联系形式之外,坚持开办家长学校,还原家校联系的主角地位——家长、学生,结合实际,为家长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方法,有效提高了家校联系质量,实现了父母与孩子的共同进步、和谐发展,开创了学校德育工作和谐发展的新局面。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实施,“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已逐渐深入人心。然而现实德育、智育严重脱离,德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以及德育工作严重脱离生活实际等现状,都给我们实施创新德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抓好学校德育工作,开创学校工作新局面,实现学校、社会、家庭三方共赢:我们知道,《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里明确提出,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是中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保证作用。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首要工作,它关系到广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开展中小学德育工作,它的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社会公德、文明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提高社会主义思想觉悟,并为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够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奠定基础。所以,我认为,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具有深远意义的、不可或缺的工作。而今天在开展此项工作时,多数学校出现了以下不良的现象:现象一:重“智育”轻“德育”,在现实教育中,受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德育逐渐让位于智育,考分决定一切,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现象,德育工作得不到落实,以考试成绩论英雄这种体制,虽然为国家培养了些人才,但同时也出现了不少有才无德的社会危险品。现象二:课程的育人功效被忽视,无论是小学的《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还是初中的《思想品德》,都没有发挥出它们实施德育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更不要说语数其它科目了。使得德育教育成为空谈。现象三:德育重校内,轻校外,家校结合工作显得十分薄弱,在农村中小学,学生家长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大部分家长过于溺爱子女,特别是受近年来打工潮的影响,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大量增加,家校联系、家庭教育这一块相当薄弱。在思想观念、教育方法、要求及预期目标方面,家庭、社会和学校的做法不尽一致。有的教师甚至慨叹,“苦口婆心五天,抵不住双休两天”。(5+2=0)现象四:中小学德育方法陈旧,比如脱离生活实际、内容空洞,与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道德生活需求不相吻合,缺乏感召力,以及重灌输说教,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差异性,形式主义严重,甚至出现以罚代教的现象等等。针对上述存在的种种现状和问题,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正确把握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特点、规律,积极探索,树立新理念,运用新的科学有效的方法去开展学校德育工作,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对于此,我提出几点建议:一、创新思维,更新理念,全面落实科学育人观。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在国家大力倡导以德治国,积极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号召下,学校教育的重点究竟在那儿,是继续“重智轻德”,还是让德育归位,真正实现“德育为首,德、智、体全面发展”将直接关系到学校的进一步发展。但丁说过:“道德常常能填补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永远填补不了道德的缺陷。”基于此,我们认识到:“重智轻德”将顾了“小我”,而失了“大局”,顾了眼前,失了长远;只有真正全面落实德育为首,德、智、体全面发展这一科学育人观,我们的学校才有希望,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为此我们要积极倡导“尊重个性差异,关注每名学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