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民间游戏中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一个儿童如果没有良好的社会性,不懂得如何做人、如何适应社会生活,没有社交的能力及与人协作的精神,那么,他的心理发展就是不全面的。80年代中期,“日、美、欧学前教育、保育会议”就呼吁儿童个性的全面发展,特别提出要重视儿童的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偏重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儿童期是孩子发展的关键期,作为儿童的启蒙老师,应给予儿童正确的引导,以促进其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我国学前教育专家卢乐山曾说:“儿童从自我中心过渡到做一个社会的人,重要的变化在游戏之中。”可见,游戏是我们向孩子进行社会化教育的重要途径,而属于传统文化的民间游戏,因为它易学、易会、易传、及具有较强的趣味性等特点,也深受孩子们的喜爱。而且民间游戏在经过漫长的时间隧道以后,它所蕴含着的不同民族、不同地方的民间气质和文化素养非常浓厚。同时它也有约定俗成的游戏规则,游戏中也蕴含着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等,都会时时出现在孩子的游戏之中,使孩子们在游戏的假想中,在一次次的反复感受、实践中,他们的社会道德知识、道德行为、道德情感等社会性的发展不断得到扩大、巩固、升华。扩展民间游戏玩法:1.将民间传统游戏融入幼儿园课程中当前,不少幼儿园都在根据自己园在本地区的特点进行园本课程开发。幼儿园可以考虑加强对民间传统游戏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和研究。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及身心发展规律,把各种民间游戏分类,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开展民间传统游戏,用优秀的民间传统游戏来丰富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来不断丰富幼儿社会性发展。2.结合经验,丰富和创编民间游戏引导幼儿丰富和创编有联系的情节游戏。如:"堆馒头"游戏,启发幼儿将玩具从单一的手指游戏演变成有"和面、切馒头、堆馒头、蒸馒头、吃馒头"等有情节的游戏。另外,还可以引导幼儿将民间游戏中有一定联系的多个游戏进行组合,如:将"卖大蒜"和"地雷爆炸"游戏结合,将"不倒翁"和"贴人"游戏结合,既丰富了游戏内容也减少择选角色环节,增强幼儿之间的情感交流,让游戏更有趣了。研究表明:积极的社会化更可能出在自由游戏中,而不是出现在成人组织或设计的活动中。首先,民间游戏提供了语言表达的环境。游戏中同伴的交流迫使他们相互表白,逐渐学会了表达,丰富了词汇,而且儿歌趣味性强,有节奏性,朗朗上口。如游戏“炒黄豆”,两个儿童在游戏的同时用语言“炒、炒、炒黄豆,炒炒黄豆翻个身”等,两人边念儿歌边拍手,使他们心情愉快,增进了同伴间的情感交流。其次,由于儿童个性有差异,在游戏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不同意见,产生各种矛盾。这就需要进行充分协商,统一意见,协调彼此的行动,达到合作的目的。例如:孩子在玩民间游戏“猫抓老鼠”时,扮演猫和老鼠的儿童为“老鼠怎样算被抓住‘”而争执起来。这个说他“的衣服被老猫碰到了就算抓住”,那个说自己“已经逃出老鼠笼就不算被抓住”。这时,我让孩子们回到身边,让他们互相讨论商量,制定一个“被抓住”的标准,我引导他们统一了意见,最后,他们又愉快地玩起了游戏。在游戏中,儿童平等的关系,使他们有多方面的交流,并且相互影响着,教师要指导孩子学习换位思考,使他们真正体会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看自己,意识到自己和他人的关系,逐渐学会服从人们之间关系的准则,而克服自我中心,形成适应社会需要的社会性行为。正如瑞吉欧教育理念所说的:“儿童是坚强的,他们有能力担当自我成长过程的主角,儿童之间尽管有着一定的差异,但他们都试图通过与别人的对话,互动与协议来找到自己的定位,找到与别人的共同点与不同点。社会教育是做人的教育。丰富儿童社会教育的内容,采取多样的社会教育形式,让儿童而在充满趣味的游戏中使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地发展。民间游戏可促进幼儿身体的发展。如:游戏“舞龙”包含了走、跑、蹲、钻、爬等多项基础动作;游戏“跳房子”锻炼了幼儿初步掌握双脚立定跳、单脚跳、身体平衡等技能;游戏“滚铁环”锻炼了幼儿推、钩、提、跳及肢体的协调能力……幼儿年龄小,参加游戏都是凭兴趣出发,而民间游戏趣味性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