猫洛阳市洛龙区第二实验小学宋彦辉一、研读文本说教材。《猫》是语文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课文从不同角度阐释了“人类的伙伴”这一主题,带我们走进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好境界。本单元共有五篇课文,《猫》是第一篇,既承担着落实训练重点的任务,又有示范阅读,综合训练,使学生能力全面提升的作用。课文主要写了猫的性格古怪和淘气可爱,抒发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老舍先生不以华丽的辞藻雕饰文字,语言平实,画面真切,构思精巧,意趣悠然。这样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是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熏陶情感、习得方法的好文章。二、依托课标说理念。师生平等对话是语文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本课教学,我努力创造平等对话的氛围,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让学生在诗意优美的意境中感悟语言魅力,在简单清晰的训练中形成语文能力。三、三维整合说目标。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读懂课文内容不难,但要学习作者怎样把猫的特点写具体,怎样把内心的情感写具体却并不容易。因此,依据课标要求,结合学段目标、单元训练点和学生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1.辅导学生学习生字,理解文中生词,努力把字写得正确、规范、美观。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引导学生通过品词析句,体会作者是怎样把猫的特点写具体的,感受作者对猫的喜爱和对生活的热爱。上述目标3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四、提炼优化说方法。遵循“简简单单教语文”的原则,本课教学我将以读为本,运用品读法、谈话法、情境教学法、自学感悟法等教法学法,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读中学习写法,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五、环环相扣说过程。本课教学我将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学习生字,辅导学生正确、规范地书写;理清文脉,整体把握文章内容。下面我重点谈第二课时的教学。第二课时分为三个教学环节。(一)一读——品词析句,感受猫的特点。1上课伊始,我引导学生轻松自然地交流:“从老舍先生的笔下,你看到了一只怎样的猫?”读过课文,学生不难说出贪玩、尽职、可爱一类的词语,我顺势追问:“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以此引导学生将目光转向具体的语言文字。交流中,学生可能会从“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体会到猫的贪玩;从“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体会到猫的尽职;从“蹭你的腿”、“丰富多腔地叫唤”体会到猫的温柔可亲,从“所过之处,枝折花落”体会到猫的淘气可爱……就这样,学生从课文细致而生动的描写中,从猫那看似矛盾的性格中,感受着猫的特点。而我则引导学生在反复品读中,把一个个抽象的文字,化作一幅幅生活的画面,从而体会作者是怎样把猫的特点写具体的。例如:当学生谈到猫的叫声“丰富多腔”时,我采用了如下做法:读:首先,我请学生联系上下文读一读,理解“丰富多腔”在文中的意思。说:然后,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说一说:猫在什么情况下、怎样叫,才称得上“丰富多腔”?练:学生讨论、交流后,我又创设情境,训练学生表达:孩子们开心地学着猫的不同叫声,甚至情不自禁地模仿着猫的动作:有的伸伸懒腰,有的抖擞精神,有的弓背竖尾,有的气势汹汹……此时,学生不仅理解了“丰富多腔”的意思,而且由这一个词语联想到了无数个立体的、生活化的场景。这样,猫那淘气、可爱、娇态可掬的形象就变得立体丰满、栩栩如生!想:最后,我请学生想一想:老舍先生用“丰富多腔”的叫声来描写猫,高妙在哪里?从中你体会到什么?以此问题将学生思维引向文字背后。学生结合刚才的感悟、练习,进而明白:这四个字,不仅刻画了猫的神态与动作,而且突出了猫温柔可亲的特点,同时,还为读者拓展了想象的空间。此处,语言简练,意蕴丰富,情感深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这一环节中,我引导学生先走进文本,通过品词析句感受猫的特点;再走出文本,体会作者是怎样把猫的特点写具体的。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真正使学生在文本里走个来回。(二)二读——研读文本,体会作者情感。2这只猫吃饱了,喝足了,会伸伸懒腰,心满意足地叫一声——猫听到了主人的召唤,会抖擞精神,干脆利落地叫一声——猫时,它会地叫一声——……《猫》这篇课文通俗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