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量代换》教学设计范家湾小学李婧教学目标:1.学会根据已知信息寻找事物间的等量关系,能解决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简单问题,初步体验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方法。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交流、验证等活动,能用一个相等的量去代换另一个量,从中认识到“换”是按一定规则进行,解决问题时应找到这个代换的规则。3.让学生初步体验等量代换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和现实价值,并通过教学活动增强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感受用数学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利用天平或跷跷板平衡的原理,使学生理解等量代换的原则和算理,掌握解决等量代换问题的基本方法,能正确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清各数量之间的关系,并利用每两个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建立可传递的多个等式,从而解决等量代换的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西瓜、砝码、苹果图片若干。教学过程:(一)故事导入,初步感知等量代换1.回忆故事,引出课题。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好听的故事,请大家仔细听。”(课件出示《曹冲称象》的故事。)师:“你们觉得曹冲的办法能称出大象的重量吗?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曹冲称象的方法?”(指名学生介绍方法,教师用电脑演示称象的过程。)师:其实,曹冲称象的办法就是运用了一种非常巧妙的数学思考方法——等量代换。(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这节课,我们就要用“等量代换”的知识来解决一些问题。2.进一步理解课题含义。提问:看到这个题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预设:生1:什么是等量?(生答教师板书:相等的量)师:故事里谁和谁的质量相等?(这两个量就是等量)生2:什么是代换?师:谁的质量代换了谁的质量?师小结:“等量代换就是相等的量进行代换。(板书:进行代换)(二)合作探究,认识等量代换1.读图,了解信息。师:水果摊的王叔叔想请你们帮帮忙,你们愿意吗?师:从第一幅图当中你知道了什么?(假设每个苹果同样重,每个西瓜同样重。)生:一个西瓜和四千克的砝码一样重。师:(第二幅图)你又知道了什么?生:四个苹果是一千克重。生:四个苹果和一千克的砝码同样重。师:观察第三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生:几个苹果和一个西瓜同样重?师:把三幅画的数学信息结合起来,提出一个数学问题?生:一个西瓜和四个砝码同样重,四个苹果和一个砝码同样重,几个苹果和一个西瓜同样重?2.尝试解决师: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想法,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以同桌为单位,相互讨论一下并把它写下来,怎么想就怎么写。可以用文字来表达,可以通过学具摆一摆,也可以通过画一画,还可以通过算一算......总之,把你的想法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表示出来。3.汇报反馈(1)用写一写的方法得出结论。(2)用画一画的方法得出结论。(3)用算一算的方法得出结论。(4)用推一推的方法得出结论。……(三)精讲点拨,理解等量代换1.认识中间量提问:在这个问题中,是谁把苹果和西瓜联系起来的?小结:砝码在这里很重要,它是西瓜和苹果之间转换的一个桥梁,在数学里我们把它叫做“中间量”。(板书)2.小结:像上面这样,相等的两个量可以互相替换(即4个苹果替换1千克砝码),这就是等量代换。用等量代换解决问题的方法,具体分三步:(1)找到等量关系(2)找出都有关联的量——“中间量”(3)利用中间量通过等量关系替换解答(四)有效训练,应用等量代换1.完成书中“做一做”。(课件出示课后“做一做”)师:那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课件出示问题:2头牛=()只羊。)生说出答案。师提问:你是怎么知道的?说说你的想法。(学生边说边用课件演示替换过程。)预设:生1:1头猪用2只羊替换,那么4头猪等于几只羊呢,我就用2乘4得8,说明8只羊等于1头牛。2头牛等于几只羊呢?因为1头牛等于8只羊,2头牛就有2个8,用8乘以2,等于16只羊。生2:1头牛等于4头猪,那么2头牛就是2乘4得8头猪,又因为1头猪等于2只羊,所以2乘8就是16只羊。(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重点关注换的过程,是否找出“中间量”。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思路,重点说一说换的过程,然后再根据学生回答进行课件演示。)2.辨析交流,深化提高。(出示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