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保卫战(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抓住文中的关键字词,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感悟人民子弟兵心系人民、团结抗洪、英勇无畏的献身精神,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2、比较第二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在写法上的不同,学习“点面结合”的写法,并仿照文章第四自然段,进行“点”的片段练习。一、复习导入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3课。齐读课题。2、上节课,我们理清了课文的脉络知道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人民子弟兵保大堤和救群众的事,(板书)还学习了课文第二自然段,谁来试着完成这个填空?PPT:四百多名官兵在支队长“一声令下”,立刻排成“一条长龙”出现在堤坝下。他们只有“一个念头”,用那“一声呐喊”、“一道人墙”凝聚成了一股力量,这个力量足以撼动天地,足以挡住滔滔洪水!引读能在这保大堤前加个四字词语吗?(奋不顾身,舍生忘死……)二、研读课文第四自然段1、同样是写保大堤,第四自然段与第二自然段有什么不同?请一位同学来朗读,其余同学思考。2、写一个人与一群人有什么不同呢?作者是抓住什么来写的?(抓住人物的动作)映示描写动作的词。(一咬牙,一拔,扯下、捆、转身抗、爬……)3、请同学们特别关注铁钉扎进去之后的这六个动词,你从这些动词中,读出了什么?学生交流:你抓哪个动词来说说体会。这一连串的动作,是那么干脆、利落、细腻、感人,是那么有画面感,有穿透力,从这一个铮铮铁汉身上,我们仿佛看到在那几十个难忘的日日夜夜,有无数这样的铮铮铁汉奋战在堤坝上。(板书:铮铮铁汉)难怪作者发自肺腑地感叹道:(齐读)“在那几十个难忘的日日夜夜,有多少这样感人的事迹啊!”来,让我们捧起书,饱含深情,把这个感人的片段读一读。4、文章第二自然段已经写了一群人保大堤的场面,为什么这一小节还要写一个人保大堤的情景呢?(点面结合)1)点面结合2)点面结合有什么好处?让文章更生动,更具体,更丰满“面”,可以顾及全局,体现广度;“点”,可以突出重点,体现深度。点面结合,可以既有广度又有深度地反映场面的状态,最充分地抒发自己的情感。三、研读课文第五自然段1、保大堤这个典型事例向我们展示了人民子弟兵铮铮铁汉的本色,那么在救群众这个典型事例中,你又能读出什么?让我们走进课文第5自然段。请同学们自由读第5自然段,哪些句子让你怦然心动?注意作者运用的修辞手法。交流:A、排比句。对比“飞”和“驶”(时间的紧迫)三个“飞向”后面的“树梢、房屋、电杆”顺序能不能换?指生读,你读读感觉怎么样?齐读B、借代(借代:红五星,迷彩服)在说话或者写作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事物,而是借用与他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其实在这一自然段中还有一处也用到了借代的手法。2、多么英勇的人民子弟兵啊,让我们一起感受那种如虹的气势,赞一赞这群子弟兵!男女生配合读。3、读到这儿,谁能在“救群众”前面添一个词语?上文用“奋不顾身”,这里用“舍生忘死”更能递进一层!那么,在这个词语前面,再添一个什么词,就与上面“铮铮铁汉奋不顾身保大堤”对称了?想一想,词语字数要一样,意思要一致!人民子弟兵。人民英雄。英勇战士。无名英雄。闪闪红星。四、读写结合1、同学们,在救群众的过程中,也涌现出了千千万万黄晓文式的英雄。(看图)空军某部指导员高建成就是其中一位。在救群众过程中,他把自己的救生衣让给了战友,自己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有一个电影片段真实的记录了这感人的一幕。老师播放给你们看,请特别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可能语言没有听清楚,老师把它映示出来:(连长,我……我不行了,你快走吧;坚持住)能以“又一波洪水袭来”为开头,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等,把片段写具体吗?学生写作,教师巡视2、学生交流(点评:动词用得准,句子写得好)3、如果说第5自然段是面上的描写,我们刚才写的片段,就是点的描写,如果把我们写的片段放在第5小节后面,你们觉得好不好?小结:如果把这个“点”的描写放入文章中,则会和上文重复,令文章变得啰嗦。因此作者故意留白,有时候是从文章整体的谋篇布局来考虑。五、总结1、请看板书,发现是什么2、你发现这其实是什么?(一副对联)横批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