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病问”十种课堂提问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调查学情、反馈教学、促进学习、引发思考等而采用的常规教学形式。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许多同志(尤其是青年教师)由于对提问缺乏认真研究和设计,出现了一些“带病”的问法。大概有以下十种:一、闪电式提问不给学生留思考时间,陈述问题以后马上就提问;或者不给学生反思回顾时间,事先也不打招呼,踏上讲台就提问。这种提问特殊情况下可以使用,例如为了考察某一同学的反映情况;或者看到某一同学没有注意听讲,于是突然向他发问,以做“警示”。但是在一般情况下,提出问题以后必须给学生思考时间;即使上次上课留有的思考作业,也仍需要学生反思、回顾一下再提问。因为:提问的目的是反馈学生理解的情况,不是故意让学生难堪。提问之前先让学生思考,这时学生的思考能较为深入和认真,因为老师要反馈,学生有压力;其次,让学生开动脑筋思考一下,把问题想清楚,这实际上是一个编码、加工、同化的过程。知识的传授不同于实物的传授,在一交一接之间就完成了。它必须经过个人的体验、加工、建构,将外在的知识(社会公有的知识)转化为自己内在的知识(个人的知识)。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上课就是要调动学生思维,训练学生思维,打造其优秀的思维品质;不让学生思考,或者不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保证其有效思考,那就剥夺了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基本地位,从根本上违背了学生主体原则。另外,即使被叫的同学答对了,也未必是好事。因为缺少思考时间,可能有更多的同学还没有思考甚至连问题也还没有弄清楚。被问同学答对了,看起来效果似乎不错,实际上大打折扣——这很像是老师在“自欺欺人”。二、追击式提问对于某个学生连续发问,直到问得张口结舌,有人称之为“追穷寇”。这种问法,使本来应是老师与全体同学的交流变成了老师与一个人的交流。而且,在这种“变形”的交流中,被问的同学紧张、尴尬,“丢人现眼”;而全班的绝大多数人同学,看到老师没有转移提问对象的意思,便放松了自己,有的甚至放弃思考,成了看客。被问的学生作为主体“伤害”着,其他学生作为主体苦熬着:这时的效率往往很低,有时甚至产生负面效应。例如,由于被问学生思路堵塞、回答困难,还有可能造成老师的反感和批评,从而使课堂气氛紧张起来。但这种方法对于优生出于特殊目的也可以一用。例如,为了考察一位学习优秀的同学的反映能力、思维潜力等,也可以使用此法;但不宜过多。三、牵引式提问《学记》说:“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思是说:教师对人施教,就是启发诱导:指导学生而不是拉着学生走,激励学生而不是压抑学生,点拨学生而不给他们提供现成答案。这就是启发式教学思想的要义。但实际上,牵引者大有人在。一是“填空式”:常见的话语是老师说出前半句,让学生说后半句,或句子的宾语。常见的话语形式是:“下一步就是——”、“该用的公式是——”、“这样一来,两个角就相交于——”等等。这种问法,还常伴随手势、表情的“诱导”。这种问法的最大毛病是老师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因为,凡是需要问的问题一般都是比较复杂的问题,而比较复杂的问题是很难在时间极其简短的一问一答之中就能解决的,大多学生从“配合老师”的需要出发随声附和,很多时候并没有经过大脑思维就跟着说了出来;也有很多时候,无论老师怎样用表情和手势示意,学生还是说不出来,白白耽误时间。一是“认同式”:老师的问话中引含正确答案,问的目的不是希望得到答案,而是想求得同学的认同。这种问话,较多的是正反问,常用“是不是”、“能不能”等话头;有的用“推测问”:“这是A吧?”“下一步就应该X吧?”“这样一来,就X了吧?”“这就是A,是吧?”“下一步就应该X,是不是?”“下一步就X,对吧?”我在听课中遇见过典型的“认同式”问话(括号中为学生的答话):是不是静止状态?(是。)是不是三个合力为O?(是。)用三角形定则可不可以划出来?(可以。)是不是光滑?(是。)这能不能用胡克定律?(能。)是不是勾股定理?(是。)这样大家理解不理解?(理解。)这里有没有弹力?(有。)你看,学生给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