挡不住洪山区梨园小学胡燕今天和大家分享的不是从一本书开始,也不是从一篇文章开始,而是从一首歌开始……(播放:贺国丰的《神仙挡不住人想人》)分享的原因之一:第一遍听到这首歌,就觉得这东西很抓人。可能是因为我喜欢陕北民歌这股特别的味道吧!陕北的歌就是陕北的日子,陕北的人,这秦腔一吼就把我喊上了黄土高原,就让我看到了层层叠叠的黄土高坡,闻到了黄土飞扬的味道,美好、艰辛、温暖却又苍凉。听完再听,那个魂啊,就被牢牢的揪住了,这也许就是那个地域的绝响吧!什么雅啊俗啊通通都与此无关……;也可能是因为2009——2010年我们参加洪山区后备干部培训班的时候,曾经走近过陕北,走近过延安,住的是延安窑洞,看的是安塞腰鼓,听的是秦腔震天,让人心奋不已又感慨万千:我们每一个人在走近延安的那一刻都曾在心中默唱过这首歌,“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哦,日头从坡上走过,照着我的窑洞,晒着我的胳膊,还有我的牛跟着我,不管过去了多少岁月,祖祖辈辈留下我,留下我一望无际唱着歌,还有身边这条哦黄河……”然而当我们一路颠簸,一路崎岖,一路走来……的时候,才发现其实那里并没有歌中唱得那么惬意,更多的是生活的艰辛:黄土漫野,水比油还珍贵。生存条件的恶劣不仅造就了陕北人的纯朴和坚强,而且更令我们佩服的是陕北人在此创造出的灿烂文明,民族的精神,延安精神。还有一直以来,宝塔山都被誉为群山中的皇冠,宝塔被誉为皇冠顶端最耀眼的明珠。然而,现实中的宝塔山却并不是最高的山,群山环绕之中,远看它只是一个相貌平平的小山头。而宝塔,既不伟岸傲人,也不金碧辉煌,但它看上去却是那么的朴实而且率真。当年延河水滚滚奔腾的情景也已不再有了。听黄导说,其实早在延安大生产时期,延河就已经因为毁林拓荒、填河造田而面目全非了。离开延安的那一刻,我思绪万千:虽然宝塔山不再有当年巍巍的气势,但它的精神还在,它仍是每一个来延安朝圣的人的必到之处;虽然延河水不再有滚滚的波涛,但它的枝脉还在,它的岸上还有伟人们曾经留下的足印;虽然南泥湾不再有遍地是牛羊的景象,但在黄土高原的风里,它们仍将被后人继续传唱......到陕北,随时都可以听到信天游。它是陕北黄土高原的特产,就和那些红枣、小米一样,滋养着那里的一方人。其实,我们以前在作品里听到的信天游,只是它的变异。而走近延安我们所听到的真正的信天游却是和那些头扎白毛巾的汉子一样,雄浑粗旷中带着黄土的气息,带着陕北的苦难和倔强的。记得在杨家岭的停车场一位老汉汉就唱起了信天游,显得是那样的亲近而又遥远。那些从陕北的喉咙里发出的声音,让我联想到了一些什么:我知道,真正的自由的歌唱是在黄土高坡上,是在蓝天白云下,是在村庄炊烟升起的时候,是在面对西方天空的火烧云抹红老汉的羊皮袄的时候。让我们唱一曲信天游吧!我们就知道什么是陕北了。谁说那陕北的汉子不浪漫,黄导教我们唱的那一曲陕北的情歌《亲口口》:“我拉着你的小手手,我亲着你的小口口,拉手手那个亲口口,咱两个疙痨里走。”也正表达着陕北民间那最大胆最朴素最真切的爱情。我们从轩辕黄帝陵到黄河壶口瀑布,从延安革命圣地到秦始皇兵马俑,是踏着历史的足迹一路走来的,特别是站在黄河壶口瀑布前,站在中华民族的发源地之上,当我看到九曲黄河,万里泥沙,浩浩荡荡奔腾而来的时候,展开了双臂再回头来拥抱这片黄土地、回看这群黄皮肤的时候,积蓄在心底的豪情被尽情地燃放,想我中华泱泱大国,想我一个名符其实的炎黄子孙,此时才能够真正理解什么是无比的自豪和骄傲!短短数日,我们感受到的就是一个民族的脊梁,一个民族的魂!有了它,什么艰难险阻不能战胜?什么人间奇迹不能创造?分享的原因之二:这首歌是羊年开春以来,多家电视台热播,民间热议,就连习大大都很关注并追的电视剧《平凡的世界》的片尾曲,大家应该都知道,小说原作者是路遥,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一个用“平凡的世界,辉煌的人生”作为一生写照的文学作家。而且记得在3月5日的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还专门提到了目前正在北京卫视热播的《平凡的世界》,称“我跟路遥很熟,当年住过一个窑洞,还深入交流过,路遥和谷溪他们...